Featured image of post SK批评01改

SK批评01改

# Readme fix

SK 批评, 是我记录一些计算机学习-个人生活外东西的地方: 知识也好, 舆情也好. 这些对象必定让我投入一定量的时间去阅读, 去体会, 于是我会写下一些感想(当然大多时候是很短的, 也有多的, 当然可能我不会展示出来)

我也知道, 这样的东西一定会是充满"火药味"的 – 我不能保证我的观点没有偏颇, 也无法保证资料的真实性, 但我只能保证我去看了, 去做了, 去思考了. 你可以指出不足, 发表自己的见解. (我完全不会进行限制, 除非你越过了"边界")

‍ 以上为第一期 SK 批评, 因大多数材料来自旧日的搜集整理, 其中文档链接已无处可寻, 因此首先感谢引用的各处材料的作者

之后等手头搜集量够了, 第二期 SK 批评也将奉上(预计 2024 Aug.)

部分内容包含个人隐私或是敏感内容, 被隐藏. 本地存储完整版

SK修订于4.29, 2024

是为SK批评01改


# Readme

这里是第一篇的 SK 批评, 主要记录了 2023.7-2024.3 的各种杂物集合, 排除出笔记体系的家伙.

主要的产出内容就是拾遗, 整合过去留下的内容, 加上自己的整合和评论, 然后输出.

在这一环节中我等于锻炼了口才, 同时联系了知识整合能力.

是为批评 01.

部分内容篇幅缺少, 因此不记录

2024-03-24 - 并在一段时间内维护添加新内容


# 赛博篇

# 交换 WIP 代码:使用 patch 而不要直接传递文件

有时候我们团队开发需要相互交流代码。最为正式的方式是发起 PR / MR,在标题中注明 RFC 或 WIP。这里 RFC 是 req for comments 的意思。

内部松散一点的代码是可以通过 push 到个人的 repo 或者 branch 上进行交流的。这也是我推荐的方式:在 repo 中的代码是活的,脱离了 repo 的代码是死掉的尸体。

在老派的社区中,以及偶尔的外部开发者之间,我们使用邮件或者微信、QQ 等形式来发送的时候,可能推荐的方法不好使用。那么这时候就需要用 patch。

patch 可以用 git diff 或者 git format-patch 来生成。

patch set 是对应着一个 branch 上一系列的 commits。用 patch set 组织代码更加清晰,patch 更小,容易 review。同时, 要注意,每一个 patch 都要求不破坏项目的构建和回归测试,不然的话,后续的 git bisect 会造成干扰。

patch 还有一个我们非常看重的要素,就是注明了作者是谁。而直接传递文件,对于调试和确认两遍的代码是不是一致,带来了巨大的隐患。同时,也无法将贡献者的荣耀落于作者之上。

对于员工是严格禁止直接文件来回拷贝的。对于实习生,我们的要求要宽松一些,尽量使用 patch。LV2 以下员工如果 git 操作不熟练,或者传递的是 docx 等二进制文档等,那么则通过文件名添加版本号和文件内的修订记录来进行区分和跟踪。

# 已经提交了 PR/MR 的 branch 和 repo,避免删除或撤销

已经提交 MR 或者 PR 给 mentor/reviewer 审核的代码,默认是禁止撤销的。尤其是已经被 review、留下了评论意见之后。 撤销了。我花时间写的 review 意见就悬空了。这样对于我在内的任何 reviewer 都是不礼貌的。 在 upstream 社区做事尤其要注意。 删除自己的仓库也是同样的,会导致评论针对的 branch/commits 丢失,是不礼貌的。

# 为新的项目建立 CI/CD 机制

凡是由于项目交付压力在深夜掉头发的人,都会知道一个自动化的、有效运行的 CI/CD 机制是多么能够抚慰心灵。

以 Clang/LLVM 项目为例,介绍如何自己搭建一个 CI/CD。

0x00 准备工作

首先,代码需要有版本管理。而版本管理现在基本上都是 git。其他管理工具都是类似,只要有命令行工具就 OK。

0x01 完成敲回车就一条龙完成的脚本

第二,现在的代码仓库是需要能够被手工构建成功的。如果本身自己手工都还没有构建成功,就先停下来手头的工作, 把这件事情做好。可能有同学会问,有很多组件和函数都还没有实现,怎么办?答案是写一系列的空的函数, 能够保证其他部分可以正常被编译,最低要求是可以被编译构建成功,稍微进一点的要求是可以有一个固定的正确但是没用的返回结果, 让其他部分的构建和测试用例可以完成。

手工可以构建完成之后,接下来就是写到一个脚本里。以 Clang/LLVM 为例,一般的流程是:

# clone # 下载
# checkout # 到正确的分之
# status # 检查是否 clean
# git submodule update -r -f --init # 如果有子仓库
mkdir build
cd build
cmake -DXXX_XX=YYY ..
make -j $(nproc)
make check # or make test 就是帮助运行回归测试

在一个新开的 terminal 中,完成以上一系列行为。然后用

::history 命令,复制下来,到一个 build.sh 中,编辑。

简单但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验证是,切换到另一个目录下,运行 build.sh 看看是否可以成功构建。如果可以,那么进入下一步。

到目前为止,已经有了一个比较好用的脚本,可以方便的进行构建了。

0x02 只有一个 git remote

假设没有 gitlab 也没有 github, 所有人的代码都是(或许有人工 review 后) push 到一个分支,假设是 develop。

那么至少可以做自动化的是推送后的构建测试。写个 for 循环:

# Clone

# clone # 下载
# checkout # 到正确的分之
# status # 检查是否 clean
while sleep 600 # 每隔10分钟
do
    git pull
    ./build.sh || notify-or-send-mail
done

就完成了最为简单的推送后 CI 测试。

没错的,就是这么简单的。没有什么花哨的概念。

核心是: (1)挂了有人看有人及时修复,主线分支不修复好,禁止推送新代码; (2)build.sh 跟这个循环的内容都需要跟项目的开发变更一起更新。

0x03 使用 gitlab CI/CD:写配置文件

有了上一步的脚本之后。剩下来的工作就简单了。

注意,这里的做法跟官方和网上常见的做法都是不同的:这里教授的是 个人或十人以下小团队 从没有 CI 到有 CI 痛苦和麻烦程度最小的途径。 等 CI 建立起来之后,可以再琢磨如何使用更为正统和 docker 的方式来进行。

如果项目有一个 gitlab,那么在项目根目录放一个 .gitlab-ci.yml 这是例子

$ cat .gitlab-ci.yml

before_script:

build:
  stage: build
  tags:
    - rvv-llvm # 用来指定构建runner的

  script:
    - ./build.sh

$ cat build.sh
set -e
mkdir build
cd build
cmake -DLLVM_TARGETS_TO_BUILD="X86;RISCV" -DLLVM_ENABLE_PROJECTS="clang;compiler-rt;lld" -G Ninja ../llvm
ninja
ninja check

0x04 使用 gitlab CI/CD:配置 runner

然后就是设置 gitlab-runner。

首先假设是 linux。别的系统请自己折腾。

按照 https://docs.gitlab.com/runner/install/linux-manually.html 国内请务必直接(可能要海外)下载一个二进制然后就开始干,不要用 apt 来安装,很慢。

之后进入项目的配置主页(需要是 gitlab 这个项目 maintainer 以上的人) 项目页面左下角 Settings - CI/CD 展开 Runners 看到

Set up a specific Runner manually
Install GitLab Runner
Specify the following URL during the Runner setup: 【你要复制粘贴的网址】
Use the following registration token during setup: 【一会儿要用到的token】

然后按照 https://docs.gitlab.com/runner/install/linux-manually.htmlhttps://docs.gitlab.com/runner/register/ 进行注册。注册时候就要用到刚才显示的网址和 token。

注意会要求输入 tag 这个 tag 是跟上文中 gitlab-ci 文件中的 tag 对应的。是 runner 的筛选机制。

同时运行环境的时候选择 shell 。注意这里的前提是简单,而且所有有推送权限的人都是可以信任的。 否则有 git 推送权限的人有可能控制 shell 模式 gitlab runner 所在的机器。 当然,这里我们只是个人使用或者微型团队,此类 RCE 问题不考虑。

之后并不会立即启动,而是需要使用

sudo gitlab-runner start

类似的命令(我记不清了)来启动。启动之后就会看到一些输出了。同时请务必在 tmux 中进行,避免掉线。

接下来就可以从 repo 页面的左边的 CI/CD - jobs 看到运行结果了。

一开始可能会有一些问题,常见的有:

没有 runner,卡住。(1)查看 runner 跟 gitlab 站点的通信时间,是否成功链接上了;(2)查看是否 tag 是匹配的。

脚本执行过程错误。恭喜,这里环境就已经构建好了。根据错误提示,判断是代码提交的 bug(那就开 issue)或者解决脚本自己的 bug(分析、修改)

0x05 搞定了,然后持续维护起来

坏了就赶紧修。这是 CI/CD 的第一原则。可能也是唯一普遍使用的原则。

# 赠言 - CS 自救手册

–我,将力图根据我三年的体验,为你挑选生存的道路

主要内容来自 CS生存/自救指南手册

ps: 整理完这些的时候, 连最后的 3 个月也过了 10 天了… 2023-10-10

长久以来,我作为这个学校里最普通的一员,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究竟是什么,让中国绝大部分本科院校的计算机本科培养体系已经濒临崩溃。四川大学,作为一所典型的中/末流 985 院校,计算机科学的本科培养的质量,很遗憾,和他的几十个,上百个兄弟姐妹院校一样摇摇欲坠。

你也许与你的室友们一样,现在是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学生,听完课程觉得什么都学不到,又或者只能通过背诵专业术语和考题来祈求在无聊又低质量的应试测评中多拿一点可怜的分数,亦或者你早就厌倦了这样"学习<->考试"的循环,早就想找到另一条出路。

你也许跟曾经的我一样,学着不感兴趣/没有前途的“天坑专业”,各种创新班、拔尖班、荣誉学院对于你也只是远在天边。当你发现有的同学中学时代已经积累了深厚的计算机基础,而自己却一窍不通,但你心中向往真正的计算机科学,然而苦于没有门路,处处碰壁,遭受冷眼,所有你所希望的——只是一个正当的,不用被老师赶走的,坐在计算机课程教室里的理由与资格。

又或者幸运/努力的你已经有了不错的基础,考虑到个人性格和家庭因素,就业成为了你的第一选择,当你寻找实习岗位的时候,看着各个大厂高大上的 Job Description,你时常怀疑自己是否真的有能力成为那些正在创造与改变世界的工程师中的一员。

也有可能,你决心深造,继续在对应的领域进行深入的探索。出国、保研、考研究竟应该怎么选择。绩点/成绩究竟重不重要?论文应该如何发表?发表什么样的论文?什么是套瓷,不同的国家,不同的项目又有什么区别,保研夏令营又能做些什么,考研如何安排合理的时间线。这也许是你心底的疑问。

……

在这份手册中,我们不想单纯的灌输对于现状的戾气,更不仅仅是没有意义的情绪发泄。在驱散迷雾的同时,我们希望能为你注入一些 “黄金精神”,希望能为你在未来的每一次抉择提供指引与勇气,正如歌词里所唱到的:

“西郊有密林,助君出重围。”

最后,笔者永远相信语言作为一种表达的力量,也永远明白任何一种表达的片面。但如果这里的这些文字,能够带给你更多的思考,那便笔者将不胜欣喜感激。同时,笔者也祝每一位看到这里的朋友,成功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叙事。

# 可能焦虑的你大体上有三种选择

须知参差多态,乃幸福本源。 ——罗素

首先,最最重要的,尊重每一种被主动选择的生活方式(涉及违法犯罪的生活方式不在讨论范围内)。无客观好坏,无客观高下,只要更加适合你的,你满意的,那就够了。

然后,其实笔者觉得大多数不满足于现状的同学们都难逃焦虑带来的影响吧,只是说程度可能不同。

在这种情况,可能焦虑的你大体上有三种选择:

第一种就是遵守并摸透现有游戏规则,从游戏本身种获得快乐,这个我们可以把它称之为硬卷

就是在你有能力,有精力,有意愿这样做的情况下,不管现有评价体系是否变态,尽可能的完全去拟合游戏规则,以谋得游戏胜出。当然个人不推荐这种方法,更浪费时间,以及片面的追求局部最优解会导致后续的各种问题。同时,其实缺乏对评价体系本身的思考,也是一种懒惰吧,就是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当然,如果你的兴趣就在于在人生子游戏中卷赢别人,那你开心最重要。

第二种就是找你觉得合适的游戏。

什么是合适的游戏呢,就是对于你个人更长远的人生目标来说,有更加正常评价体系的游戏。比方说,有同学可能不喜欢 A 游戏的评价方式,更喜欢 B 游戏的那一套,那你就去玩 B 游戏。不论说是因为你觉得 B 游戏本身对于你来说是更好的选择,还是说你觉得这个体系更符合你未来的人生规划,可以成为促进你人生发展的一环。打个比方比如保研会看综测排名,这块有部分要求你的竞赛成果(诸如大创这些)。但是这类指标跟个人能力和后期发展潜力并不完全正相关的。比方说有些比赛就是 PPT 和文案比赛,但是在保研里面加分权重又大,这种情况下,你去卷这些比赛,纯纯为了拟合保研的游戏规则,而忽视规则应该映射的你的个人能力和发展潜力,就有些本末倒置了。所以这类竞赛对一些希望得到技术能力提升的同学来说不能算得上合适的游戏。

第三种就是自己制定一套属于自己的游戏规则玩自己的人生游戏。就是你不管它任何评价体系摆在那儿的,就使劲钻自己感兴趣的工作或者研究领域,努力促成能力和兴趣的循环。

这种情况下,只要你有足够的热情还有相应的规划以及执行力,你肯定能收获巨大的快乐和巨大的满足感。当然,从现实一点的角度讲的话,这个过程中不要忽略职业发展的道路和前景。 三者兼备就能有又有钱又有快乐满足的理想生活了。但是要知道三全很难,非常依赖个人的独立思考和判断以及钻研精神以及承担可能风险的底气。同时,对有着与众不同追求的这类人,笔者这里抱有尊重的态度,并且觉得只要是经过成熟思考和判断之后的这种选择,都是值得被鼓励的,笔者也相信世界上总有那么一些人,有着跟普罗大众不一样的追求,可能给世界带来更多不一样的东西。

写到这里,想起《明朝那些事儿》关于为什么要把压轴大戏给游山玩水的徐霞客这个问题,当年明月这样说:“我之所以写徐霞客,是想告诉你:所谓百年功名、千秋霸业、万古流芳,与一件事情相比,其实算不了什么。这件事情就是——用你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 千篇一律的主流叙事之外,人生有无限的可能

# 计算机方向

参考 CSRankings 对于计算机研究方向的分类,并不全面

  1. AI:AI 领域大家都比较熟了,就不介绍了

    •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 Computer vision
    • Machine learning & data mining
    •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 The Web & information retrieval:跟 Deep Learning 三大应用之一的搜广推密切相关,目前的细分方向主要有认知搜索(与脑机接口技术结合)、神经搜索(以跨模态检索为主,把不同种类的数据按照同样的结构做向量化存储,同时对已有不同数据库支持 vector search 和 filter)以及搜索引擎中的公平性与隐私性(在 Trustworthy ML 研究范围之内),THUIR 的 work 基本代表了国内最前沿的研究
  2. System:着重介绍下 System 系统领域

    • Computer Architecture:顾名思义,计算机体系结构主要研究计算机本身的架构等,包括 CPU 和 GPU 等的架构,本身这个研究方向会比较偏向硬件;这一部分研究和 Operating system 的研究会有部分重合;
    • Computer Networks:计算机网络主要研究为当前的网络环境提出更合适的协议,优化网络协议,软件定义网络,以及对网络架构进行优化和加速等;网络领域的科研往往需要比较大规模的实验,现在的这个方向
    • Computer security:计算机安全主要研究系统安全、软件安全、网络安全等,现在的安全研究也扩展到了对一些新兴技术的安全研究,比如 AI 模型本身的安全性等
    • Databases:数据库当前前沿研究主要聚焦于如何优化数据库的存储速度等
    • Design automation:不了解(逃
    • Embedded & real time system:不了解(逃
    • High-performance computing:高性能计算主要是超算相关的技术等,包括一些分布式系统加速,主要就是优化当前的大型大规模计算系统的速度和效率
    • Mobile computing:移动计算相关研究主要关注边缘计算等,比如说边缘计算中的小型 AI 模型的加速、模型压缩等
    • Measurement & performance analysis:测量等主要关注对当前网络环境的一些测量,比如说测量不同的协议对于用户体验的影响等
    • Operating system:操作系统这个领域主要研究包括操作系统内核优化、内核安全,以及分布式系统优化,包括区块链等研究,特别硬核
    • Programming Languages:编程语言这方面研究属于真·计算机方向的研究,包括程序分析、程序安全和程序合成等,研究的东西很多会涉及到编译原理等,极端硬核
    • Software engineering:软件工程的研究主要包含软件架构、软件分析、软件安全等
  3. Theory:理论领域主要研究计算机理论,这一部分很多都比较偏数学了

    • Algorithms & complexity:你可以理解为你在算法导论里面看到的那些算法等
    • Cryptography:密码学,主要研究加密解密算法那一块东西,现在主要研究同态、零知识证明等算法,基本都是数学,其实这部分有的时候也被归类为计算机安全的相关研究
    • Logic & verification:不了解。告辞(逃
  4. Interdisciplinary Areas:主要研究计算机与其他领域之间的交叉,一般来说是计算机技术如何应用于其他领域

    • Comp. bio & bioinformatics:生物信息学,主要研究如何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生物学方面的研究,有人称之为 AI for science
    • Computer graphics:计算机图形学,主要研究如何通过计算机模拟现实世界的图像,比如大家知道的 Nvidia 的一系列技术等,也属于这个范畴
    • Economics & computation:主要研究计算机如何应用于经济学和运筹学等的技术
    •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人机交互,这一部分主要是研究如何优化计算机与用户之间的交互,可以分成技术端和人文端,这一个研究领域除了计算机研究人员,还有很多学美术、心理、文学等领域的研究者进行研究
    • Robotics:研究机器人相关技术
    • Visualization:研究 AR 和 VR 等相关技术

# 相信过程

如何成为一个更优秀的人?我们谈论了太多自我增值的思维和方法论,他们都非常正确且将会对我们今后的人生造成深远的影响。但我总能隐约地感到我们距离遇见更好的自己仍有一步之遥,那就是坚持努力让改变真的到来。坚持这种事情总是最难的,因为这个过程太过枯燥和痛苦。不妨换一种生活态度来解决问题,这种生活态度就是把日子过成「段子」。

用对过程的享受为自己赋能

如果你问我有没有让自己坚持做一件事的诀窍?我想说我总是会尝试用这样或那样的方法给自己心理暗示,让自己坚持。就说写这本书的过程吧,对我来说就是一次漫长的旅程,每当我想放弃的时候,我就会对自己说:「王达你看看,你都写了好几万字了!要知道小时候让你写个几千字的总结你都会觉得如坠地狱,如果你今天放弃的话,那之前这么多努力就都白费了,你亏大了!」我们总是容易受困于「沉没成本」,这是一个普遍的人性弱点,但在坚持写作这件事上我却可以把这个弱点转变为优势,它成了我说服自己继续坚持写作的最佳理由。果不其然,不想前功尽弃、徒劳无功的我,每次都为自己加油打气,继续前行。

人们都在追求结果,没有人去在乎过程,但是我不禁想问,没有全情投入的过程,哪来令人满意的结果呢? 学会用种种心理暗示逗自己玩,这是一种学会享受过程的智慧,也是一种为自己赋能的思维。

因为成功所以优秀

其实坚持努力恰恰是被无数人时常提起却又鲜有人真正具备的才能,太多人的一生都无法破除三分钟热度的死循环,还有太多的人会在黎明到来前的黑暗之时选择放弃。一直以来,我都信奉一句话:「因为成功所以优秀。」能帮助我们走到最后的最好方法就是取得成功。当然这句话中我对成功的定义更加宽泛,它不同于我们普遍认为的「身价过亿」「公司上市」「迎娶白富美」。成功对我们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其实就是完满地完成一件事情,给出一个可以称之为结果的结果。

努力然后成功是戏剧,努力然后挫败是生活

经营过程是自己的事,结果请交给上天 ‍

# 一些 ENG 语料碎片

Chip in your ideas if I am wrong 如果我错了,你可以补充你的想法

It’s freaking dope 酷毙了

boot 是 bootstrap(鞋带)的缩写,它来自一句谚语: “pull oneself up by one’s bootstraps”

字面意思是"拽着鞋带把自己拉起来",这当然是不可能的事情。最早的时候,工程师们用它来比喻,计算机启动是一 个很矛盾的过程:必须先运行程序,然后计算机才能启动,但是计算机不启动就无法运行程序! 早期真的是这样,必须想尽各种办法,把一小段程序装进内存,然后计算机才能正常运行。所以,工程师们把这个过 程叫做"拉鞋带",久而久之就简称为 boot 了。

# 博客部署+笔记部署软件

大佬博客

trilium笔记软件自己搭建的

我的评价是, 不如就用思源的自己部署一下

# 监督 Github 提交来防止摸鱼

那么我想实现最后一条建议, 请尝试编写一个脚本,使用 GitHub API 来获取用户的仓库活动,并通过电子邮件或其他方式通知我

好的,我会尝试编写一个脚本,使用 GitHub API 来获取用户的仓库活动,并通过电子邮件或其他方式通知你。

这里是一个可能的脚本,使用 Python 语言编写。你可以根据你的需求和喜好修改它。请注意,这个脚本需要一些额外的库和设置,例如 requests, smtplib, email, json, datetime 等。你也需要获取你的好朋友的 GitHub 用户名,以及你的电子邮件账户和密码。

# 导入所需的库
import requests
import smtplib
import email
import json
import datetime

# 定义一些常量
GITHUB_API_URL = "https://api.github.com/users/" # GitHub API 的基本 URL
EMAIL_SENDER = "your_email@example.com" # 你的电子邮件地址
EMAIL_PASSWORD = "your_password" # 你的电子邮件密码
EMAIL_RECEIVER = "your_email@example.com" # 你想要接收通知的电子邮件地址
EMAIL_SUBJECT = "GitHub Activity Alert" # 通知的主题
EMAIL_BODY = "Your friend has not committed to any repository for 2 days." # 通知的内容
MAX_INACTIVE_DAYS = 2 # 最大允许的不活跃天数

# 定义一个函数,用于获取用户的最近一次提交的日期
def get_last_commit_date(username):
    # 构造请求的 URL
    url = GITHUB_API_URL + username + "/events"
    # 发送 GET 请求,获取用户的事件列表
    response = requests.get(url)
    # 检查响应的状态码
    if response.status_code == 200:
        # 解析响应的 JSON 数据
        data = json.loads(response.text)
        # 遍历事件列表,找到最近一次的 PushEvent
        for event in data:
            if event["type"] == "PushEvent":
                # 返回该事件的创建日期
                return event["created_at"]
    # 如果没有找到 PushEvent,或者响应的状态码不是 200,返回 None
    return None

# 定义一个函数,用于发送电子邮件通知
def send_email_notification():
    # 创建一个 SMTP 对象,连接到电子邮件服务器
    smtp = smtplib.SMTP("smtp.example.com")
    # 登录电子邮件账户
    smtp.login(EMAIL_SENDER, EMAIL_PASSWORD)
    # 创建一个电子邮件消息对象
    message = email.message.EmailMessage()
    # 设置消息的头部信息
    message["From"] = EMAIL_SENDER
    message["To"] = EMAIL_RECEIVER
    message["Subject"] = EMAIL_SUBJECT
    # 设置消息的正文内容
    message.set_content(EMAIL_BODY)
    # 发送消息
    smtp.send_message(message)
    # 关闭 SMTP 连接
    smtp.quit()

# 定义一个函数,用于检查用户是否超过最大不活跃天数
def check_user_inactivity(username):
    # 获取用户的最近一次提交的日期
    last_commit_date = get_last_commit_date(username)
    # 如果获取成功
    if last_commit_date is not None:
        # 将日期字符串转换为 datetime 对象
        last_commit_date = datetime.datetime.strptime(last_commit_date, "%Y-%m-%dT%H:%M:%SZ")
        # 获取当前的日期和时间
        current_date = datetime.datetime.now()
        # 计算两者之间的差值,得到不活跃的天数
        inactive_days = (current_date - last_commit_date).days
        # 如果不活跃的天数超过最大允许的天数
        if inactive_days > MAX_INACTIVE_DAYS:
            # 发送电子邮件通知
            send_email_notification()
            # 打印提示信息
            print(f"User {username} has not committed to any repository for {inactive_days} days. An email notification has been sent to {EMAIL_RECEIVER}.")
        else:
            # 打印提示信息
            print(f"User {username} has committed to a repository {inactive_days} days ago. No email notification is needed.")
    else:
        # 打印错误信息
        print(f"Could not get the last commit date of user {username}. Please check the GitHub API URL or the username.")

# 定义你的好朋友的 GitHub 用户名
FRIEND_USERNAME = "your_friend"

# 调用检查用户不活跃的函数
check_user_inactivity(FRIEND_USERNAME)

我搜索了一下,发现有一些教程或示例可以教你如何用 Java 实现监听 GitHub 的活动并发送邮件通知。这里是一些可能对你有用的链接:

Sk

当时是 2023.12 月, 每天的工作量是可以根据我自己的提交数目来展示的, 差不多写 200 行就需要一个提交. 因此有些日子的提交会暴露自己的工作量(摸鱼了?) 因此可以根据展示的提交数量来判断这家伙有没有在摸鱼…

当时其实是想更加监督一下自己, 因为自习室有时候完全没人(到最后也没有人来, 房东要被我气死了罢, 狠狠吹嘘了一通还带人来, 让其继续加大投入, 结果最后变成这样的结局…)因此想要监督一下自己避免打游戏这样的事情出现.

结果呢. 关键就是解决自己的几个 Debuff, 现在我完全是自己一个人在工作生活, 但是没有感觉到太多这样的摸鱼的情况出现. 自己的自控力什么的真的提升了啊.

# 编程社区生态

注意一下你当前使用的编程语言的生态。

如果你在 JVM 平台上工作就每年去看看 Java Ecosystem Report

了解你当前所使用的语言的生态情况真的很重要,而且这方面绝对不要依赖于国内信息,很多时候你在国内网站上看到有人推荐某个框架或技术时这东西早就在 Github 上十几 k Star 了…… (信息差)

# 博客建议

论坛以外的博客网站

除了论坛外,我个人感觉质量更高的网站会是一些博客(或是类似性质)的网站(CSDN 除外)。

比如国内的博客园算是我认为在国内总体质量最高的博客网站了。国外这样的网站似乎不多见,我看到大多是自建博客的,感觉这应该和国外网站上线不用审查有关

国外的博客网站

首先是各种 weekly,什么 JavaScript Weekly、Java Weekly、Go Weekly……基本上所有主流语言都有类似的周报,拿 RSS 订阅一下看着还是很舒服的。

如果你写 Java 的话 Baeldung 也是个不错的网站

剩下的还有很多优秀程序员的自建博客,谷歌看到后发现博客内容不错就顺便 RSS 订阅一下好了

当然我不建议对着一个长长的“优秀程序员博客清单”全都订阅或收藏一遍,老实说这样订阅的博客你会看吗……不如自己看到喜欢的适合自己的再去收藏或订阅。

# BUGFix 建议

除了这个你还能遇到很多在 Google(或者更准确地说,是 Google 代表的英文社区)内能够轻而易举找到解决方案的问题,但在国内网站你却不得不需要忍受连复制粘贴都没整利索的各种垃圾信息来源。尤其是遇到编码相关问题,把报错信息直接复制到 Google 去查 StackOverflow 要比你在百度上搜找解决方案的效率高至少十倍(也许我还保守了),就算你英文读不利索,还是那句话,拿翻译软件看一下又不丢人,就算是翻译的方案也比你在国内网站能找到的那些方案靠谱多了……

我认为 StackOverflow 很大的一个优点就是当一个人给出解决方案时会告诉你 WHY,而国内网站大多不会,这样即使回答中提到的解决方案已经不能用了,但你还是能从回答的“WHY”中获得一些启发。

另外即使是那些十年前提出的问题,也会有人积极在上面更新,比如有人十年前问了个 JS 的 var 为啥这么傻逼的问题(StackOverflow 上这样奇奇怪怪的问题真不少,而这些问题你在国内很多是找不到的),到 2015 年就会有人很高兴地在问题下面补充“现在 JS 有 const/let 了!”,在国内这样的情况不多见(至少是我看到的)。

当然,“优先在 Google 上搜英文”也有例外——比如当你需要查一些 MyBatis 相关的问题,一些 Vue 相关的问题,那百度里查到的信息质量大多数时候还挺在线……至少这些在国内属于大热门的技术,各种资料还是足够多的。

# 我们计算机入门了, 可是之后呢

提醒大家的是,这个阶段还要避免的心态是,能熟练地增删改查了,就自认为写程序不过如此,然后往简历上填个精通,这也是新手面试被批得体无完肤的原因之一。

浅尝即止,是新手的大忌,为啥这么写,这么写有啥好处,有啥坏处,多问几个为什么,你多年后会感谢敖丙的。

以外的世界

如果你学得好,这会应该能熟练地写个博客啊,小论坛啊之类的 WEB 项目了,也就是达到了就业的基本要求。

慢慢的你会发现数据库性能实在不行,出于不甘现状,或者赶时髦,你该去了解NoSQL了,MemcachedRedisMongodb等非关系型数据库眼花缭乱,没关系,试着用用,能很好地缓解MySQLOracle之类关系数据库的压力。

出于公司某些业务需要,你可能会钻研一个特定技术领域,比如全文搜索技术ElasticSearch(以下简称 Es),那你了解了Es,你又要想到数据库的数据怎么同步进Es呢?

你可能会接触到LogstashCanal等中间件,然后发现可视化也是个问题,那Kibana就应运而生,用的时候发现欧洲人的分词习惯跟我们不一样,那Ik中文分词器又得了解啦。

使用之后你还会发现他底层的Lucene有很多坑要怎避免,时间多你还可以了解Solr等等。

你甚至会开始对系统中一些比较特殊的存在感兴趣,比如权限系统单点登陆之类的,又或者某些特定业务领域的算法研究,这些是你的加分项。

你还发现服务拆分后Http通信有诸多弊端,就开始接触优秀的Rpc 框架还有消息队列中间件了,如DubboRocketMQ等。

再再后来你发现呀,数据量大得一批,表顶不住了,几亿数据查出来要好几秒,那分库分表就出来,什么水平拆分垂直拆分,还学习了TDDLSharding-JDBCDRDS等这样的分库分表中间件。

但是你用了发现全局的唯一 id 生成又是一个问题,或许中间件有自带的,但是你还是要了解原理,什么雪花算法uuid等等也得学。

再再再后来呀,你发现分库分表也顶不住了,业务体量爆炸式增长了,你可能就需要了解动态分库分表的解决思路和解决方案了,特别是FaceBook开源的一些方案。

再再再再后来呀,你发现动态分库分表也不行啊,很多离线的数据也很多啊,每天几个 T,公司都要被败光了,那你就要了解大数据场景的离线分析啊,数据缓存啊,数据清洗,数据可视化等等啊什么的。

那就需要学什么ODPS啊,HadoopHiveHbase等等中间件或者工具了。

再再再再再后来你开始发现你的代码很乱,久了以后自己都看不懂,重复的,难以重用的代码堆积如山,不想维护,BUG 百出。

于是你要开始重视设计模式,合理地改造下自己的代码习惯,不再被僵化的 SSH、MVC 三层架构束缚住。

总之知识就是一个体系,我经常跟群里的仔说,形成知识体系,你面试说了Es那相关的技术栈你一样要了解的,我题目取了叫《吊打面试官》就是噱头,你去面试如果面试官技术深度真的很深,我想被吊打的 100%是你。

你知道的越多,你不知道的越多

其实大学里设置大四,本意是为了让大家走入社会之前有个缓冲期,相当于国外的 Gap Year。如果现在才开始考虑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着实有些晚了,正所谓平时不努力,大四徒伤悲。

一般秋招在大三暑假或者大四上学期基本就可以结束。当确定好了工作,或者考上了继续深造的研究院校。你就可以休息一阵,趁着还有大把时间,来一场说走就走的远途旅行,或是干自己想干的事情。

一毕业就打算工作的同学更是应该趁这个机会多出去走走,因为毕业之后你将再也没有这么宽松的大把时间来挥霍了。尤其是毕业后从事互联网 996 工作积攒福报的同学。

按照这个规划,整个大学里应该是越来越轻松的。

我的评价是自己的时间真的不多了

# 互联网长期投入建议整合

日复一日的坚持。始终保持作为编程新人时的那种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渴望,不断地在实践中成长。

任何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地方都至关重要。例如,变量命名、调用函数、命名 CSS 属性,哈希表及数组的选择,这些恭喜虽然看不起眼,但是他们都将对结果产生很大的影响。

看似重大的决定其实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重要。经验丰富的开发人员总是明白怎么去大事化小,怎么去避开一些开发人员经常陷入的大麻烦。这些事情在某些程度上来说,颇具有些禅意。

使用正确的工具。现在市面上存在这么多不同的库、工具和框架。经验丰富的程序员们总能知道在面对不同的问题时应该选择什么工具。

代码本身不值钱。如果需要,你可以删除几百行的代码,用另一种方法对问题进行解决。

综合考虑所有特性对技术进行评估。例如,我一直看好 Elixir。它有精彩的语法,很棒的社区和光明的未来。但是它太新了,以至于如果你想要实现这么多复杂的功能,你很难找到相应的技术。而所有这些因素,你都是需要考虑的。

学会说“不知道”。作为一个开发人员,没有什么比不承认你的不知道更节约时间的了。

学会分析错误提示中的线索。传统教育告诉我们失败是耻辱的,而错误提示总与失败相关。好的程序员知道那些错误提示中总是包含获得正确解决方案的线索。不要轻视这些错误提示。

了解早期优化和必要时候停止优化之间的区别。好的程序员知道什么时候去优化、如何去优化,才能写出一些看似奇怪但是实际上能让结果运算更快的代码。

对错误负责。错误总会发生,特别是以一个团队的方式进行工作的时候。这时候,互相责怪就是一件十分浪费时间的事情,因为错误背后总是有多方的因素。

不要在意工作的时间。对于那些停不下来的程序员来说,他们经常花费很多时间在更深层次的工作上(与那些浅尝则止的工作相对),而且他们明白,计较花了多少时间工作其实是没有意义的

淡定地接受责难。当你的代码被毁了,你要学会给出理性、具有逻辑的反应。

多与有经验的人相处。没有什么能比这种方式更快的提高你的编程水平了,你不仅需要从他们身上学习硬技能,还需要从他们那里学会如何提升自己的软技能。

重视代码检查。在 Github 上发出请求之前,你应该先检查下代码,并将其分开,就如同这个代码是别人写的一样。

认识到一个优秀程序员不是只需要精于编写代码,还需要一些别的素质,比如销售,营销,客户支持,质量保证和产品管理等,这些都将花费大量时间去学习。

了解并解决更大的问题。最好的程序员总是不会局限于眼前的问题。他们乐于寻找一种解决的方式,不但能实现对眼前问题的解决,还能实现长期问题的解决。

深入研究一些大型的开放源码,并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在合适的时候进行回馈。当你达到一定的水准时,你就应该花一些时间去帮助新人,就像你导师曾经带你的那样。

能够写那些看起来不怎么样的代码。很多时候,成为一个查漏补缺型的程序员也是不错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你更需要知道什么时候可以走捷径,什么时候必须好好做。这是最难学会的一项技能。

让别人知道即使你工作到了很迟,但是你并没有浪费时间。如果你是最后一个离开办公室的,那么就给别人发送一份包含你最新进展的邮件。人们一般会注意到邮件的时间戳的

多去参加团队活动。从长期来看,和其他开发人员建立良好的关系(或其他职位的人)将会比长期处在自我局限中更有价值。

在压力下学习。当整体情况开始恶化的时候,即使你不知道具体应该怎么做,你也要试着学会如何去掌控情况并有责任将其恢复。

“快速前进,打破常规”。不要让“完美”成为“不错”的敌人。错误是在所难免的,但也能给你提供一个不错的学习机会。所以不要将你犯的错看做是一次失败,而要将其视为一个可以学习的机会。你要知道,解决错误可以让你更快的成长。

# 码农打咩

著名计算机科学家 Dijkstra 说过:

计算机科学并不只是关于计算机,就像天文学并不只是关于望远镜一样。
Computer science is no more about computers than astronomy is about telescopes.

深以为然,计算机编程 就像 天文学家之于望远镜、生物学家之于实验台、画家之于画笔、作家之于钢笔那样,是一种工具或技能,能够娴熟地使用工具固然很重要,而关键在于如何利用它来创造出别人(或很少人)做不到的事情,也就是创新的能力。不想沦为码农,解决之道就是学会用编程来解决别人解决不了的问题

我粗鄙的感受是,在产业链中,一个人的价值体现在他可被替代的成本,替代成本越高说明价值越大。

码农总是被第一个开除的嘛

那些理解透彻 j2ee,jvm,andriod 这么多 java 的方向,你还以码农称呼他们吗?

基本没有一个大学是手把手教你这么多具体东西的,全是自学。

我们常常嘲笑的是那些培训机构工厂式生产出来的程序员,因为他们比我之前说的那种人少了一个东西,叫做自我思考的能力。(我只是说我映像中得一些培训机构,没必要和我较真,或者我想说的是那些在大学不好好学习,想通过培训机构速成的人)

幸存者偏差知道吗?别人的经验永远是别人的经验,别人的成功只属于他个人,一味遵循别人的步伐,很难实现自我。
要学的很多啊,具体的知识我没说,怎么学我也没说,我只想告诉你时刻不要忘记自己独立的思考。

在选择走上独立自主的道路之后, 我们变成所谓码农的几率越来越少了

国内码农现状

链接

一方面,国内所谓的技术,只是停留在技术的使用阶段,即熟练的技工,和国外 30、40 岁经过沉淀进一步发展的有所不同;另外一方面,中国人的习惯决定了管理者和被管理者是明确的上下级关系,而不像国外是伙伴关系

以上两个方面就决定了可悲的青春饭问题,其实何止是 IT 行业,其他行业也一样有,只是因为IT 是新兴行业,而且从业者众多,这个问题比较突出而已。

因此中国程序员被迫走上了 30 岁优化下岗的情况. 大家都说这个不稳定. 但是我深层的想法一向就是向往自由职业者与多元化的角色, 我希望我今天是医生, 明天是图书馆管理员, 后天是程序员, 一方面, 我希望长远规划的思考方向, 我不喜欢谈论饮鸩止渴的事情. 但是另一方面, 我又期待着生活能够多一些可能, 希望自己的创造力和所谓命运的网不能被自己的选择所限制.

啊! 如果能有所谓自由职业的专业就好了啊! 我用计算机学到的逻辑思维和电子能力, 加上自己对于技术与责任的追求, 我想要成为达芬奇那样的全才啊!

我一直在往这方面努力. 高中初中,乃至小学的我的人生中, 从来没有说局限于应试教育的御三家, 我始终对艺术, 体育, 科学, 地理, 政治, 社会抱有很强的兴趣, 因此我需要更大的知识仓库来管理, 因此我需要不断开拓我们精神文明的边疆.

人是矛盾的复合体. 但是绝对的一点, 计算机将会成为我在这一阶段的主业(10y), 之后我就 30 岁了. 我要走向的地方我完全看不到, 但是我很确信, 那就是自己仍然充满热忱与激情.

SK - 2024-03-24

# 计算机学生刚开始该干什么

“首先,我不会先学 OOP 等抽象概念,或先花大量时间学算法,而是会大胆尝试用代码实践项目,体验编程。相信我,你不需要过深的计算机知识,也能写一个简单可交互的页面。”

我非常认同作者的这段描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从本质上讲,计算机的大多数领域是工程,工程依靠的是什么?是实践,是动手能力,是经验。就像剪发、做饭、弹琴,你不需要上大学或者是上课依然能在这些领域做出一些成绩,所以编程亦是如此

动手做一些小项目(web 管理系统、小游戏、网络传输服务器),在实践的过程中一定会发现许多的问题,以此为导向去学习一个一个的知识点,积少成多,注意归纳总结,这些知识或许会在某一天连成一张网。

我们再说科学,科学理论很重要,不可不学,但科学理论一定是为了解决某个工程问题而被写在书上的。其学习方法最好就是实践驱动的(对付考试、面试除外)。

如果一上来就翻开“黑书”开始一页一章的线性学习,除了对其抱有巨大兴趣亦或是有超乎常人毅力的人,大多都会半途而废,屡战屡败。综上,在具体实践中发现问题,以此为导向进行理论的学习,你将会发现计算机科学的美以及计算机工程设计的精妙。

不要把学习编程还当做学生时代的应试考试来看

你或许也发现了。很多成绩特别特别优异的同学,他们的编程能力其实并不好。在大学的时候,那些编程能力最强的往往是那些成绩比较一般的。

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觉得主要是一个思维的转变问题。很多人学习编程的时候,总是想着我要把这个 API 记下来,把这个库的用法记下来。这样学习,导致的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你会很难受!因为,这些根本不是要死记硬背的东西啊!真还当这是上课考试啊!你要从如何用你学的东西来解决实际编程问题出发,站在做一个实际的项目的角度来学习。

Sk

是的, 当初我们的科技树也是点歪了, 应该先考虑如何做一个工艺而不是死磕 Java 和 Python 的 API. 任务驱动学习任何时候都很管用

# 多看优秀的代码

链接

虽然要多看优秀的代码,但是也不要被 “最佳实践” 所束缚,很多时候实际是根本不存在适用于任何场景的“最佳实践”,没有银弹。

有哪些优秀的代码值得学习呢?

拿 Java 来说,不知道阅读什么源码的话,可以先从 JDK 的几个常用集合看起。另外,我比较推荐看 Dubbo 的,因为感觉会稍微相对容易一点,模块划分清晰,注释也比较详细。搞清楚了 RPC 的基本的原理,知道如何自己实现一个 RPC 框架之后,看起来就没那么吃力了。

另外,随便一个框架的源码都 10w+行了,都看一遍是不可能的。要挑选比较重要的地方看,就比如看 Spring 源码的话你一定要看 IoC 和 AOP,要知道一个 Spring Bean 是如何一步一步被创建出来的。你要看 Spring Boot 源码的话就要知道 Spring Boot 的启动机制是啥,Spring Boot 是如何实现自动配置的。

# 学习造轮子, 工作抹水泥

我们实际项目开发中是比较忌讳造轮子的,但是,实际学习过程中造轮子绝对是最自己百利而无一害的! 就比如我之前搞懂了 RPC 的原理之后,就自己动手写了**一个简单的 RPC 框架**。我的 RPC 框架肯定是无法和 Dubbo 这类已经这么成熟的相提并论。但是,在自己去写 RPC 框架的时候,更加加深了自己对于 RPC 框架的认识。实现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提高了自己的编程能力。总而言之,造轮子是一种特别能够提高自己系统编程能力的手段。

# 多思考为什么

多实践不是说拿到问题就直接开始写代码、不是不学习理论知识。多问自己 why ,而不是 what。 就比如技术选型的时候,相同的功能可能有不同的解决方案,你是人云亦云地不顾项目实际需要去选择,还是自己经过详细的对比呢?想当然肯定是根据自己项目的实际需要,然后经过各种对比之后选择!

“ talk is cheap, show me code”这句话虽好,但是请不要忘记思考!换句话说就是:多写代码虽好,可不要贪杯哦!

# 大专生的悲哀

链接

上课耽误学习,不上课考勤扣分,拿不了高绩点,耽误保研出国。

课程设置不合理,实验课多,作业多,并且是写 word 报告,占了很多时间,但是效果却不如自学,上课 PPT,考试内容全在 PPT 上,看书的同学没有背 PPT 的分数考得高,,

都 2021 年了,国内估计没几个学校交代码是用 git 这些工具吧,评分没有搞自动化测试吧,做国外的 labs,都是直接去网站提交代码,立马跑 test case,马上就能知道哪些 case 没有过,立马再去 debug。

教材大部分使用自己编的,水平如何就不多说了,懂的都懂,幸好我们学校教材基本都是使用全英文黑皮书,比如自顶向下、系统编程课使用 csapp 等,对于计算机的学生,最好的资料和书籍是美帝那边的书

估计国内有不少老师自己都好多年没写过代码了吧?让不会写代码的来教编程这不是搞笑么

代码量太少,很多同学到毕业估计 几万行都没写到,但是真正想锻炼出极强的编程能力没有上 10w 很难,但是这方面我们学生也要多反思,为什么平时没有写到这么多代码

很多学校就是孤立的学了一堆 操作系统、计组、体系结构、编译原理、C、汇编,但是很少有同学能把这些课程连起来形成 CS 体系,这方面 CMU 的神书神课《CSAPP》又要提下了,幸好我们学校开设了《系统级编程》,教材就是这本书,其它没有开设这门课的学校建议学弟学妹们自学。

课程设置杂乱,学了一堆的数电、模电、大学物理….. 想起大一被大物实验支配的恐惧,,,时间都费在这些上面了,说实话把这些课程压缩,上一些函数式编程、或者比较前沿的 CS 方向,我觉得对计算机专业更好!

我们学校大二下、大三才开始计网、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等核心课程,太晚了,这些课程至少要在大三前完成,大三再开设图形学、编译原理等进阶课程,大四直接就是实践课程为主或者让同学们自己出去找实习!

我个人觉得大概这样设置 CS 课程更为合理: 大一上:C/C++程序设计、高数 1(初等微积分)、离散数学 大一下:数字逻辑、数据结构、汇编语言、面向对象编程(Java/C++)、高数 2 、线性代数 大二上:软件工程、数据库、Java/Python Web 开发、组成原理 大二下: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级编程(CSAPP) 大三:软件测试、软件安全、课程设计、密码学、图形学等选修方向 大四:实践、毕设、实习 另外,还有最大的问题就是 OS、网络、数据库等 CS 核心课程上成了文科!缺乏一些动手实践 Lab,大部分都是写实验报告,就是不写代码。

我觉得和他们 CS 强校的教育模式有关, 国外,尤其是美国,很多高校 CS 教育极其注重实践,国内也就清北复交浙等少数学校有少量的实践教学,其它都是念 PPT,课后作业就是做 Word 项目。。。。

知道为什么国内 Word 项目这么多么,因为很多老师自己也不会编程…. 更没法设计那些硬核的实验和辅助教学平台,不会编程的人教你编程这结果能好么。

再来说美国为什么有强大的基础软件能力吧,这得益于他们的高校在培养学生造轮子的能力。

比如国外是如何学习数据库的?

就拿 MIT 来说,6.830 Database Systems: 这是一门数据库系统的一门核心课程。前半部分比较基础的数据库的知识,后半段主要在讲 Distributed Databases 的东西

他们的实验是什么?

是让你写个小型关系型数据库,比如 lab1 实现数据库基本的存储逻辑结构,具体包括:Tuple,TupleDesc,HeapPage,HeapFile,SeqScan,BufferPool 等。

国内数据库教什么?教 SQL 怎么写,教数据库原理(这个还算好的)

国内的大多数高校实验是什么?

用 Java 使用 JDBC 连接 MySQL 写个应用。。。

国外是如何教计算机网络的?

手写 TCP!

国内大多数高校老师升职不靠教学,所以大家都没把心思放在教学上,做”研究“发论文,不香么。

设计这么多麻烦的实验不是给自己找麻烦么

弄个 PPT、Word 多爽呀

这个现象我估计还会一直持续下去,老实说,跟着学校的路线走,学计算机,大概率毕业即失业。

我的评价是: 完全就是河北牛马的样子了呢

但是没办法, 我们需要前进!

# 笔记软件使用体验

不止一般的笔记软件, 还有思维导图这类的

# theBrain 思维导图

据说是最强大的专业思维导图

和传统的树形思维导图有所区别,一旦我们在 TheBrain 中搜索并点击其中一个节点(想法)后,与之相关的所有关联信息都可以一目了然地呈现出来,更有助于整合零散的信息和灵感。

我们看到,TheBrain 鼓励一种「发散式的」思维方式,而不是「按部就班」的方式。传统「思维导图」的优势在于利用「MECE 原则」穷举分类,而「TheBrain」更像是「头脑风暴」,想到什么就是什么,仅在需要时,和已有节点产生关联,不必刻意去划分类别

但是太卡了, 烂!

# 有道云笔记

广告和国内厂商的推广…

颜值相较于正宫 Siyuan 低下无话讲

但是确实在线分享协作与在线端操作很友好, 之后仍然作为个人在线分享方法

全局的待办事项有点太喧宾夺主了

升级为会员,即可使用markdown本地图片上传功能

不能手动截图放入, 因此我绝对不会再本地用它了

# 语雀

仍然是在线的编辑器, 我还是喜欢本地的(虽然有多端协作功能, 但是网络还是个大问题)

语雀成为了第一个使用新密码的家伙 2024-01-31 12:12:41

还是太简陋了, 国内大厂的广告很难顶

这种类型的碎片化整理我的 Siyuan 能做到

数据库我不知道 SY 是怎么实现的, 但是也可以

单个知识库的笔记,我们可以选择「目录」、「卡片」、「专栏」三种视图

这个还是可

还有一些和日程整合的很好的数据表等东西挂件, 这个不错

格式刷不错, 虽然 SY 可以用上一次使用的格式来操作

同样的各种按钮没法自定义位置

作为多媒体生产的后手不错

# Notion

流氓安装

很复杂,很强大, 国外的没有内容审查

没中文, 那还是算了

没有离线功能。 这也是 Notion-like 类软件的缺点,但瑕不掩瑜,这个缺点我能接受

国内的审核环境就是如此。机器审核+人工审核(机器审核不过就人工审核)不可避免的。我猜印象笔记和有道云也一样会

而且网页没有导出为 word 等的接入

由于是在线的, 因此受到网络影响很大, 还算了

导出稀烂

# FlowUs 息流

流氓安装

流氓任务积分制

竟然开头使用空格召唤 AI?疯了

这些大概都是没有具体快捷键的设定的

# flomo 浮墨

标签驱动的, 那我还是算了

类似发朋友圈动态的笔记软件,一个字一句话,都能成为一条笔记

flomo 擅长前期的闪念记录,后期笔记笔记处理能力很受限,如果要做知识加工处理需要换软件

那么我直接 SY 腾出这个随机页面进行处理不就行了吗, 手机就放便签

自己整理也是学习的过程嘛

好好好

# 收藏软件 Cubox

就是剪藏工具, 但是我的思源有对应版块了

# 清单软件滴答清单

大部分功能思源支持了, 而且一直占用 CPU, 垃圾软件

然而我最近没有什么长期的 TODO(和时间强相关的)

因此我只要继续自己 Siyuan 即可

# 金山专业版文档

因为 Win 自带的吃相太难看了, 不得不换一下

阿虚找到破解政府版-WPS2016, 8 年前的版本

版本为WPS 2016 10.8.2.7090,可使用 VBA 宏等功能

缺点是无法登录使用 WPS 云文档,激活时间为永久激活

# 职场篇

# 月入五万的西二旗人教你如何活得像月薪五千

Link

蜜蜂最为珍惜的是蜂蜜,殊不知自身才是养蜂人的宝贵财产

对于西二旗和张江程序员,其实是可以涸泽而渔的

因此不买房, 不把自己儿女的悲惨未来成为现实才是最重要的, 我认为这个世界不值得我去生儿育女. 同样的, 我也不会再采取任何促进对象这一可能的结果了. 之后就是一辈子打光棍咯. 无所谓, 天依会陪着我的(什么洛痴)

# 那么多人坐在井里

Link

我因为学习能力快,很快就把品质部经理助理这个岗位做得风生水起;还因为能力强,有一个品管员因为怀孕请假,她请假的时候,我把她的事情都做了

抢别人饭碗, 公司是公司, 不是自己的, 还是要收敛一点

大公司需要的是螺丝钉,听话的螺丝钉,而像我这样自主会学习、会思考的,太不安分了,不能留

有些人钻在钱眼里,中途休息的时候,会拿点厂里的手工活自己做,割料丁、套袋、全检什么的;有些人下班了,也会留在公司里做手工活,赚取微薄的工资;她们跟我说反正回去也没事情干,睡觉嘛,睡够 7 个小时就够。

有些人是即时行乐型的,下班了就嘻嘻哈哈,搭班结派的去吃夜宵、喝酒、唱歌、跳舞,过丰富多彩的夜晚生活。

那时候小视频特别火,当然现在也特别火,看到拍视频可以赚那么多钱,一些员工也特别心动,他们也分享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但是缺少目标和计划,东撅一榔头,西撬一榔头,没有深耕也不垂直,最近还没有发现一个出圈的。

认知不同,所选的目标也不一样。

就好像我买回家的那块三层肉一样,我把三层肉带回家,婆婆就满心欢喜的跟我说:“又要烧红烧肉了。”

可是我却觉得很腻味,我不止一次的告诉她:“三层肉不仅仅只能烧红烧肉,它还可以是回锅肉、是烤肉,还可能是粉蒸肉。”

婆婆摇摇头表示不信,“三层肉就只能做红烧肉,饭店里都这么烧的。”她说的饭店是我家隔壁那个大排档,她在那里洗了两年的碗,不过那家饭店现在倒闭了,我估计倒闭原因就是那家店里的三层肉只能做红烧肉的缘故。

变则通,不变,等死吧!

人生是有很多的可能的,你现在层次低,并不表示你未来的层次也低;我见过很多人逆行,从普通员工做起,一步一步累计经验往上爬;我也见过无数的人,用梦想给自己点燃希望,不停自律、不停鞭策,然后到达人生巅峰。

虽然他们的人生巅峰,只不过是一套房、一辆车而已,但那也是一个梦想呀。

有一天跟大伙儿聊天,话说流水线上的工人千篇一律、每日生活枯燥不变,那不仅仅是对生命的浪费,更是对年华的亵渎。

三层肉不仅仅只能做红烧肉,人生也并不是一套房、一辆车就是巅峰。趁着还年轻,多去尝试,你总能找到自己的梦想,然后呢,让梦想开花。

我相信你能跳出自己的井,跳出舒适圈,为未来付出不亚于任何一个人的努力。

相信我的眼光,你会成功。

作者这些我也经历过,小公司问题挺多的,啥都要顾及,我那个时候经常焦虑,头发都白了一大把。如果我们换一种心态就好了,如果这个项目没有做好,最后不赚钱甚至亏钱,我们做技术的损失是什么?如果把这个问题想清楚了就没有那么多焦虑了。
如果你自己把这个项目当自己的创业项目学习,换成这种心态就好很多,比如技术栈中碰见的问题,运营中碰见的问题,以及招聘中碰见的问题等等。把这些问题记录下来,并且自己思考,如果以后我创业也碰见这样的问题我该如何面对,反正一切抱着学习的心态,不要给自己压力,也不要焦虑,因为就算项目黄了,公司倒闭了,也关我屁事。
当然这些东西不能说给其他同事听,更不要向老板抱怨。自己心里默默的干就好了。

SK

因此在职场里好好打螺丝就好了, 把更好的产能交给自己.

# 女鼠鼠职场历险记

年末大领导得空,总是在办公室转悠。某天听到他在办公室一角怼人,然后那人说:“领导你说得对,你骂我我特别爱听,很有收获”“要不您先去吃饭?可以吃饱了再来骂我,饿到您就不好了”…………我整个大震惊,这就是职场舔狗吗?

手机上一些东西就是这样,这个软件分掉了你一点注意力,那个软件弹个窗你又点进去看,精气神完全散了,人也疲惫。所以我决定从今天开始把抖音、贴吧、微博都删了,每天只回到家后用电脑看看。希望这样我能够更集中精神在提升技术上面。最近还想恢复运动习惯和学弹钢琴,更要确保自己能腾出精力了。

说回经历。培训结束后刚好国庆节,玩了几天。又因为恐惧面试摆烂了大半个月,终于鼓起勇气去面试。怎么获得面试机会?策略就是海投。boss 上面每天可以打 100 个招呼,每天醒来第一件事就是把招呼打满。不用看工作介绍,看到 java 就投,把筛选的成本转嫁给 HR

有些工作要求和薪资纯属乱写,那就大家都乱来好了。打够 100 个招呼,大概会有十来个 HR 要你简历,当时在广州这样操作,一周能约四五个面试。当然前提简历包装好。反正有面试就去,我们这种半路杀出来的,策略当然要野蛮一点。野蛮生长!

维护好基本的健康和清洁之后,大多数时候只想躺在床上刷手机,很多东西都是笑过就忘,这实在是太浪费时间了。曾国潘说“无事时心放在腔子里”,就是说人要珍惜自己的注意力,凝聚精气神,这样一旦有事时就可以雷厉风行,因为你的精气神是充沛的,指哪打哪。

最近感悟:高强度的工作只能增加你的工作经验和业务熟练度,而这个业务熟练度并不是通用的,换份工作分分钟归零。
真正能让人有提升的是工作之外的系统性的对技术的学习。工作的时候有不懂的就百度,虽然程序跑起来了,但个人获取到的只是是碎片化的,且只知道方法,不知道原理,同样的问题换个方式出现,又要百度一番。

等换工作面试的时候,虽然一个技术你用得飞起,但没系统性了解过原理,可能也是一问三不知,平时的经验很难体现

现在这种 996 的工作强度,回家完全没时间没精力学习,让楼主有种透支未来潜力的感觉。日复一日的上班,技术却并没有什么积累沉淀。

仔细想想挺可怕的,上班时的工作、下班时的手机,把所有注意力都占据住了,导致我根本没想起要腾出注意力体会自己的需求、关心世界的变化和思考自己的人生方向,最后只会彻底沦为只会工作的工具人,甚至都不能称为人,而成为了一个没有思想的工具

策略真该改改了。将帅无能,累死三军。我俩干得不够好啊,团队的人也憋屈。明天周六,还有三位兄弟要加班,周日也要上班,连着上十几天,谁遭得住。还是这种需要进工厂传防护服的工作。
很多管理的道理都耳熟能详。但真正处于这样一个位置,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就拿“事情要有优先级”这件事来说,挺起来简单。而实际情况是,每天有千头万绪的事情来找你,应接不暇。

事事有回应简直是一种稀缺的美德。干起活来就会发现,交下去的活,很少有人有意识及时跟你同步进度、汇报风险,又或者实在太忙了忙忘了。

这时候就需要分出精力主动关注重要事项的进度,确保没有问题。

要是下面的人根本不知道需要做什么,或者没能及时识别出风险,或者有阻塞但是就是不汇报。快到交结果的时候,Boom,漏洞百出。这时候大家都难受。

领导跟我说过一句话,“事成人爽”。我不确定这个词语的意思,我把它理解为:事情办成功了,人自然就爽了。成功是对工作最好的激励。总是打败仗的领导没有人愿意追随。

如果该大力投入的时候害怕压榨太过,该指出错误的时候害怕伤人自尊,宽容地接收所有工作成果。那就是本末倒置了。(我经常不自觉就这样)

平时再温柔,但跟你一起工作没办法取得职业上的成长,那么你只是一个令他们想辞职又有一丝愧疚的鸡肋老好人。无法改变任何事情。

2024-03-23 更新到这里

后面作者也很忙了, OD 上岸转正, 华为, 工作强度太大了, 我认为不适合我.

# 学习篇

# 自由软件选

–理查德·斯托曼选

我的评价是: 作者大概率也是破解网站的支持者(雾), 支持对垄断专制的软件重拳出击(雾)

软件和硬件对我们的信息时代和互联网一样重要。自由软件被称为是革命性的政治理论,就如同我们可以控制自己的生活,我们也应该能够控制那些延伸我们身体的机器。这个被自由软件基金会支持的理论,已经成为过去三十年来数万人的实践和传统。我们这个时代有一位哲学家。他不是艺术家,也不是专职作家。他是一位程序员。理查德·斯托曼(RichardStallman)是 MIT 前程序员以及操作系统架构师。作为程序员和架构师,他创立了一项在这个日益由“代码”决定的世界里争取自由的运动,从此开始了他在大众生活舞台上的职业生涯。

当 1998 年一部分社区决定停止使用术语 “自由软件” 并改为说 “开源软件” 时,教导新用户有关自由的观念变得更加困难。一些喜欢该术语的人想要避免“自由”与“免费”的混淆——这个目标是正当的。其他人却打算将激励了自由软件运动和 GNU 工程的原则精神抛到一边,反而迎合行政和商业用户,而这些用户中的许多人持有一种将利润置于自由,社区和原则之上的意识形态。因而,“开源”的花言巧语集中在制作高质量,强有力软件的潜能上,但是避开自由,社区和原则的思想

对于自由软件,用户不必须为了使用软件而支付发行费用。可以从拥有一份副本的朋友那里复制程序,或者请能上网的朋友下载程序。或者很多用户可以一起分摊费用买一张 CD-ROM,然后轮流安装软件。当软件自由时,高价的 CD-ROM 就不再是主要障碍。

# 定义

自 1983 年以来,自由软件运动一直在为计算机用户的自由而战——用户控制他们使用的软件,而不是相反。当一个程序尊重用户和社区的自由时,我们把它称为“自由软件”

在计算机领域,协作包括向用户再分发原始副本,也包括分发你修改过的版本。自由软件鼓励所有这些协作,而专有软件禁止这些。专有软件禁止再分发副本,并拒绝提供给用户源代码,封锁人们对软件的修改

# 与教育

相比之下,如果我们教学生使用非自由软件,就等同于培养依赖性,这将违背学校的社会使命,学校应该极力避免这种事情的发生。

为什么呢?毕竟一些专有软件开发者可以免费给学校的提供非自由程序的副本。那是因为,就像烟草公司免费向学生发放香烟一样,他们希望利用学校给学生灌输这种对他们产品的依赖性。(点名 IDEA) 当学生毕业之后,他们就会终止这种免费行为,而且,他们也不会为毕业生就职的公司或机构提供免费服务。你一旦对这些软件形成了依赖,你很可能就会付费,并且之后的升级可能会很昂贵

专有软件阻抑了学生对知识的渴望; 自由软件鼓励每个人学习。自由软件社区反对“高高在上的技术” ——这会让大众对技术的基本原理敬而远之。我们鼓励任何年龄层次学生或个人阅读源代码,而且,我们希望他们学得越多越好。

使用自由软件的学校将会成为那些喜爱编程学生的乐土。

学校使用自由软件最深层次原因是可以进行德育教育。我们希望学校教给学生基本的知识和有用的技巧,但是这只是学校工作的一部分。学校最根本的一项职能,就是培养好公民——其中包括助人为乐的习惯。在计算机领域,这就意味着我们需要教授学生分享软件的精神。

# 阵营

起初,开源阵营从自由软件运动中分裂出来,是因为“自由软件”的伦理观念使一些人不安。这的确是事实:谈论关于自由、道义问题、可靠性和方便性,提醒人们去考虑那些可能被他们忽略的问题,比如他们的行为是否是道德的。这会引起不舒服,而且一些人甚至会回避它。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停止讨论这些事情。

然而,这正是开源的引领者决定要做的。他们希望停止对伦理规范和自由问题的讨论,而仅仅关注某个自由软件直接的实际利润,这样,他们或许就能更有效地将软件“卖”给某些用户,特别是商业用户。

用他们自己的话说,这种方法已经被证实是有效的。开源的修辞方式已经吸引了许多商业和个人用户来使用、甚至开发这些壮大我们社区的自由软件——但仅仅是在表面的、实用上的。开源哲学,和它纯粹的实用主义价值观,阻碍了人们对自由软件更深层观点的理解;它将许多人带进了我们的社区,但却没有教他们去捍卫社区。就目前的现状来看还是不错的,但是它不足以捍卫自由。要吸引自由软件用户,需要让他们成为个体自由的捍卫者。

迟早这些用户会因为一些实际利益而转向专有软件。无数的公司试图提供这种诱惑,有些甚至提供免费副本。为什么用户会减少?只有他们领悟了自由软件所赋予用户的自由,去珍惜自由的价值,而不只关心特定自由软件在技术上和实用性上的方便性价值,他们就会明白了。为了传播这种思想,我们必须谈论自由。对商业采取一定的沉默方式对于社区来说是有益的,但是,如果大家普遍地把对自由的热爱看作是一种怪癖,那将是很危险的。

开源的拥护者把新用户引入我们的社区,我们这些自由软件支持者必须做更多地工作来让这些新用户关注自由的问题。我们必须大声且更大声的高呼:“是自由软件给予了你们自由!”每当你说“自由软件”,而不是说“开源”的时候,你就是在为我们助阵

# 消歧义

黑客

Hacker 是指享受智慧乐趣的人们——并不一定与计算机有关。在 20 世纪 60 至 70 年代,麻省理工学院(MIT)的自由软件社区的程序员称他们自己为黑客。大约在 1980 年,那些发现了黑客社区的记者们错误地将这一词语用于指代“安全破坏者”。 请不要散播这种错误。那些破坏安全的人称为骇客(cracker)

Linux

是 LinusTorvalds 于 1991 年开始开发的内核的名字,使用 Linux 内核的操作系统基本上是由 GNU 再加上 Linux 内核组成的。将整个操作系统称为“Linux”是不公平并且引起混淆的。请将此完整的操作系统称为 GNU/Linux,既尊重 GNU 计划,也将整个操作系统和它的内核区分开来

盗版(Piracy)

出版商通常将不被它们批准的复制行为称为“盗版”。通过这种形式,它们暗示这在伦理上与在外海攻击船只以及绑架谋杀船上的人一样坏。基于这样一种鼓吹,它们在世界上的大部分地区骗取到了法律支持以便在绝大多数(有时是全部)环境下禁止复制(它们仍在继续施压以使得这些禁令更加完整)。

如果您不认可未经批准的复制行为就像绑架谋杀的理念,您可能也不愿意使用“盗版”一词来描述此行为。

中立性的短语诸如“非授权复制”(或者“被禁止的复制”,用于此种行为不合法的情况)可作为替代。我们中的一些人甚至倾向于使用某种褒义词,诸如“与他人分享信息”。

一位主持了版权侵犯审判的美国法官认可“盗版”和“盗窃”属于诽谤性的词语

“盗版”这一具有欺骗性的说法之所以被普遍接受,是由于它充斥于各种媒体,以至于极少有人意识到它到底有多么重要。它是如此地强有力,因为如果由公众进行复制是根本非法的,我们将完全不能对抗出版商强制要求我们牺牲自己的自由的行为。换言之,当公众被威胁给出理由以证明为何出版商不应获得某些额外权力之时,所有理由当中最重要的一条——“我们想要复制”——已经被预先否决了。

供应商(Vendor)

请不要使用“供应商”一词一般性地指代任何开发或者打包软件的人。 很多程序被开发的目的是贩卖其副本并且它们的开发者自然也是其供应商;这甚至也包括部分自由软件包。然而,很多程序是由志愿者或者并非致力于贩卖副本的组织开发的。这些开发者不是供应商。

我们建议使用“提供者”(supplier)这一通用性的概念。

究竟要不要支持盗版呢? 我是从我身边的现实理解的: 刚开始的时候, 我觉得一个东西很好, 我也不会立刻就选择入正. 因为我希望在按下按钮前 think twice. 如果是真心喜欢的话, 我一般会入正, 但是也要求对象的价格在我的波动的可接受附加支出内. 例如, 小时候为了一根棒棒糖我可以不假思索的购买, 但是为了一顿 60 元的大餐我会好好斟酌. 现在 60 元 100 元的大餐和旅行通行已经不能让我感到心痛了, 但是在所谓不能自食其力之前我不会说无拘无束, 我始终认识到付费内容和免费内容之间的差距, 大多数情况下我会用免费内容, 主要是为了省钱, 还谈不上所谓的支持"自由".

我对自由软件的理解: 如果只谈自由的表面, 我可以说中国的这些御三家手游都是自由的, 他们不付费不买断, 人人都能玩. 但是我主观上不喜欢这样的游戏(软件), 因为内购内容脑残且暴力, 对于我而言毫无意义(我说的就是所谓抽卡手游这样的).

这事太复杂又太简单了. 自由软件和开源软件中的区别对于我们而言几乎没有. 对于有特殊取向的对象而言有加分只能说. 如果我直到一个软件是开源或者说是自由的话那么我也会立刻提升好感的. 我喜欢为爱发电的项目, 我希望在大部分情况下我的作品也是为爱发电类型的(公益, 公开, 公有).

这就是所谓网络共产主义的魅力啊, 资源哥从来少不了称赞, hero 总是收到感谢. 我们需要更多的英雄(尤其是在这样的管制体制下)

# 信息差

总之,你所能看到的都是他们想让你看到的, 所谓的信息差有高层低层之分。

想获取尽量真实的“信息差”,建议接触国外的学术圈、开源应用圈子,这些圈子“相对”比较纯粹,不太有利益接入。

我们需要掌握信息的源头

# 农村程序员谈心

前端之虎陈随易

更重要的一点:不要害怕失败!

很多人心中有一点想法,但是迟迟不敢踏出一步,其中有个原因,就是害怕失败。

其实失败是很正常的一种结果,从失败中总结的经验,才是接近成功的良药。

所以,不要害怕失败,去尝试,去动手,去试错。

但是,话又说回来,稳一点还是没错的,但是我所说的这个“稳”是指,当你失败的时候,对你的损失要尽量小。

你不能因为失败了一次,就再也爬不起来了,比如拿出所有积蓄去炒股,失败一次就难重来了。

就我个人来说,比如我做产品,搞创业,可见成本仅仅只是一台电脑,不可见成本就是需要持续投入自己的热情、精力和时间,比起其他很多产品和创业,成本和投入是非常非常小的。

如果产品失败,那就换一个产品思路继续,可以有很多的试错机会。

作为技术人的话,还是需要提前考虑一下自己未来的退路,上班虽好(不要只看到自由职业的洒脱,有稳定收入比啥都好,生活就是油盐酱醋,很现实),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所以,不管是接单还是做产品,请立刻,马上,每天挤一点时间,去持续探索,挖掘自己的副业,产生被动收入,复利收入,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对于那些也想成为自由职业者的同学,你有什么建议吗?人生苦短,及时行乐。

但是我不建议这个“行乐”只是吃喝玩乐,而是要利用人生短短的时间,去做自己内心深处最喜欢、最感兴趣、最热爱的事情。

当然,这个事情不能是违法,违规,不正当的,还是要有足够的正能量才行。

不过,最大的阻碍,就是各种家人,环境,存款等因素了。

我想说的就是,想象一下,你现在 80 岁了,你回过头来看你的一生,此时此刻的你,是你想要的那个你吗?

如果不是,那就争取一下,提前准备一下,要么搞一些副业,产生收入,要么积累足够的存款。

然后呢,没错!去吧!去追求自己内心的感觉!!!

再次提醒,一定,一定,一定不要做冲动下的决定!

如果你真的想成为一个自由职业者,那么你必须要具备以“年”为单位,来坚持和推进可以产生稳定收入的项目和耐心。

否则,还是摆好心态,认真做好手头的事情,有稳定的收入来源,有良好的心态,上班也不比自由职业差,甚至好得多(因为自由职业要达到上班的收入实在是太难了!)。

自由职业所面临的问题,非常非常棘手,要突破,何其难也(我至今还在突破中)。

还有一个关键词,就是:积累。

很多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水到渠成的。

要持续不断地去折腾,去突破,去总结,去反思,去调整,去征服,就像《剑来》里面的阿良一样,要“猛”!

“猛”是一种心境,是一种态度。

最后一个建议就是:请对这个世界保持好奇和天真,用乐观的心态去生活。

在某些人生抉择时,请多一些勇气,去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

SK 评

撇开鸡汤不谈, 农村的生活确实诸多不便, 但是能有这样的超然物外的心境, 在下佩服

# 英文文献是怎么看的

第一阶段:判断这篇论文值不值得读

按【读标题和关键词 → 读摘要 → 读结论】的顺序掌握论文的大概内容

第二阶段:读论文

1)读图表和数据 → 读引言

数据是最不会说谎的,这是论文中最原汁原味的东西

2)读引言

引言的功能是介绍研究的背景,以及在这个背景下这篇论文想解决的问题和它的重要性。

如果你对研究的课题还不太熟悉,那就先搜集几十篇和自己课题相关的论文,先不读正文的实验部分,只读摘要和引言,快速了解这个领域以前研究的概况

2)深挖细节:读结果和讨论 → 读实验部分

第三阶段:做笔记

好笔记的标准:下次看笔记内容即可,无须重读这篇论文。 ‍

不完全赞同呢。这个阅读顺序的唯一适用范围,是自己已经非常熟悉的研究领域,并不适用于新手文献阅读者,也不适用于老司机文献阅读者对新研究领域的探索。如果是崭新的知识领域,顺着读完题目、摘要后,马上读引言是非常重要的,引言可以让你大致了解文章的知识领域、重要性,什么问题已经解决,什么问题没有解决,什么问题被这篇文章解决。如果直接开始读图表,很多时候难免两眼一抹黑。优先读图表而不同时读 Result 部分,的确是 critical thinking 很重要的步骤,但也要建立在能读懂图表的基础上。对于新的知识领域,还是建议老老实实地按顺序读完,同时做笔记。

新领域我感觉最好的办法是略读引言,从里面翻有没有引用的综述类文章,然后精读综述。这样很快能对研究领域的有个全景了解。

我的思路:

我没有太多思路, 首先我会想翻译为中文, 然后丢给 GPT 助理帮我提取关键信息(AI 赋能在这里真的很好用)

# 信息分布规律

洛特卡定律】:发表 1 篇论文的作者占总数的 60.79%,发表 2 篇论文作者的数量是发表 1 篇论文作者数量的 1/4,发表 n 篇论文作者的数量是发表 1 篇论文作者数量的 1/n²。

洛特卡定律说明一个领域的核心人物是极其有限的,绝大多数人不重要,找到这些极少数核心人物,就掌握了这个领域的核心信息。

布拉德福定律】:如将科学杂志按其刊载某学科主题的论文数量,以递减顺序排列,就可在所有这些杂志中区分出载文率最高的核心部分和包含着与核心部分等数量论文的随后几区,这时核心区和后继各区中所含的杂志数成 1:α:α2:⋯⋯ 的关系(α>1)。

布拉德福定律说明一个领域的文献分为三个区域:核心区、相关区和一般区域,从核心区、核心期刊着手,获得优质信息源的概率会大大提高。

真正珍稀的优质资源获取路径和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一样: 血液、母婴、性

我的评价是, 对于一个新鲜领域, 只要找几个大头兵好好管理好就抵得上一群菜鸟

# 管理信息推送

方法是,屏蔽一切被动推送过来的信息,只看经过你允许和选择的信息。

其实在很长时间内,我都不喜欢刷知乎和微博,为啥呢,因为一打开,推过来的都是娱乐的,搞笑的、家长里短式的内容,我刚刷两下,就不爱看了(当然我也理解很多人爱看,甚至沉迷)。

但实际上,微博里也好,知乎里也罢,是存在好东西的。对我来说,只是因为好内容淹没在垃圾里面了,垃圾让我很恶心,所以我连好内容也一起放弃了。 这就很遗憾了。

深究一下就会发现,被垃圾信息淹没是源于两点。

第一,系统默认让我看的是热榜-大家都爱看的垃圾内容

第二,不知道什么时候瞎关注的人

第一,删人。

第二,大多数时候只看自己关注的人的信息。 当你这么做的时候,相信我,你会感受到世界都安静了,嘈杂没有了,推到自己面前的,都是有营养的大餐。

但是很这样做明显有信息茧房问题

所以人要适当的选择交流圈,有的时候可以独处,有的时候需要优质的人际关系,有些时候该断则断,该转向就转向。
虽然听起来很复杂,但有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尊重你的感受,感受是灵魂的语言(这句话来自于一本书,书名是《与神对话》)。

大多数人的朋友圈全是分享日常流水账,可能是想维持曝光、或者想分享记录自己的生活吧,极少数亲近的人可能会关注,但对多数普通朋友来说其实就是毫无价值的信息。

我的朋友圈和空间现在都是高质量信息了, 哼哼哼

这种操作对于现在而言操作空间已经越来越小了, 因为平台会根据视频和其他广告协议供应商进行广告投送了. 你甚至不看视频都会被自己的身边人和自己的录音给出卖.

但是总归是有用的, 例如使用两个账号, 使用(不感兴趣) + 自己主动搜索来处理

# 信息搜集

此内容将会在未来被持久化,暂定 24.7

总知乎链接

信息越便宜,专注越昂贵。 When information is cheap, attention becomes expensive. —— James Gleick

关于学习 网上的信息大部分都是碎片和失真的,从一堆垃圾信息中找到价值信息是挺麻烦的,多看书特别是教科书…才能学到东西,偶尔可以刷刷纪录片什么的

切记勿沉迷在被情绪驱动的事情之中。

真正的知识是免费的,只要你愿意学,什么都能找到。

  • 1)文献

    Google 学术搜索

  • 2)对某些领域的入门了解

    维基+知乎+Quora

  • 3)对某些领域的深入了解

    就得看一些相对垂直的独立站了

  • 4)新闻

    新闻每个人感兴趣的都不一样。如果你对新闻不感冒,轻度阅读推荐喷嚏网(一个大佬推荐的),如果你是有重度浏览新闻资讯需求的用户,建议自己搞 RSS 但配置过程过于繁琐且可能会遇到一定的代码门槛(算了, 我本来就不是喜欢看新闻的家伙)

  • 5)Blog

    直接知乎搜大牛博客,能找到像吴军、风云、鸟哥、阮一峰等大牛博客列表

  • 6)医学常识

- [中国政府网服务频道 医生执业注册信息查询](http://www.gov.cn/fuwu/bmfw/wjwyszyzgcx/index.html)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 全国医疗机构查询](http://zgcx.nhc.gov.cn:9090/unit/index)

# 健康篇

# 人体系统调优

极简版的基础列表

  • 保持睡眠时长与质量。
  • 不要吸烟。
  • 尽可能每天做点运动。
  • 减少糖分的摄入。

能做到这四点,就已经可以达到一个还不错的健康状态了

# 睡眠

# 原理

睡眠最重要的控制机理是我们内在的生物钟。随着生物钟的影响,我们体内的各类化学物质会发生变化,体温也随之改变,会影响我们的各种内在状态和外在行为。Huberman 教授很形象地描述了这个“生物钟”的具体作用方式:在早上,身体释放的皮质醇(cortisol)和肾上腺素(aderenaline)会让我们醒来,同时还会设定松果体释放褪黑素的倒计时钟,会在十多个小时之后让我们感到困意再次入睡。

影响这个生物钟的最大因素是==光照==。我们的眼睛除了能够看到东西,另外一个重大的作用就是通过黑视素神经节细胞来接收光照信息,用以设定我们的内在生物钟。这也是为什么有时候我们通宵工作之后,虽然已经持续很久时间没有睡眠了,但随着太阳升起,整体的生物钟被设定到了类似起床时的状态,各类化学物质的释放会让我们突然感觉又有精神了。后续很多最佳实践里也都跟这个原理相关,我们需要控制自己接收光照的时间点,类型和时长。

此外,体温也是一个用于控制我们生物钟的手段。一般来说我们的体温会从深睡眠中比较低的状态逐渐升高,到醒来后持续上升。到了一天的后半段会开始逐渐下降,直到再次进入睡眠。

# 实践

  • 皮质醇的释放与接触阳光有关,因此如果想尽快醒来且保持日间良好的精神状态,起床后应该到外面去接触阳光,持续 2-10 分钟。这对于血压控制,心理状态,设定睡眠的“倒计时钟”等都有很大好处。户外日光的效果最好,如果是人造光源,蓝光的效果会比较好,且最好是上部(天空的位置)的光源。根据光照强度推算,隔着窗户接收日光的强度会降低 50%以上,而达到同样效果所需要的光照时间则需要 50 到 100 倍。有意思的是,这一点对于视障人士也有效,因为前面提到的黑视素神经节细胞并不是用于视觉成像的细胞。

  • 对应的,在晚上要尽量减少光源的接触,因为这会扰乱我们的生物钟,让身体系统误以为是在白天。尤其是晚上 11 点到次日凌晨 4 点之间接收光源,会抑制后续几天的多巴胺的释放,影响心情,心理健康,专注度,学习能力,新陈代谢等等。关于多巴胺的作用和机理,后面会再单独介绍。

  • 如果不可避免需要在晚上接触光源,处于较低位置,暗淡的红光,蜡烛之类的会相对好一些。如果要看电脑,建议使用 blue blockers 眼镜,这跟一些电脑软件会自动调节屏幕色温的效果可能类似。

  • 傍晚观察落日,对于后续入睡也有帮助,甚至能减轻晚上摄入光照的负面影响,有点神奇。

  • 人一天中的精神状态一般会在中间有个短暂的低谷,所以午睡对于有些人可能是有帮助的。也可以用一些其它的非睡眠深度休息的方式来替代,如 Yoga Nidra冥想自我催眠(可以利用一些 App,如 Reveri)等。

  • 体温对生物钟周期的影响:

    • 早上洗冷水澡,会让人快速升温,从而把睡眠周期往前移(早起)。
    • 晚上锻炼身体,会让人保持高体温,从而延后周期(晚睡)。
    • 可以选购一些自动控制体温的智能床垫来提升睡眠质量。
  • 一般建议的锻炼时间:醒来后 30 分钟,3 小时和 11 小时这三个时间点。不过总体来看好像影响度比较小。

  • 饮食和药物因素:

    • 咖啡因会占据腺苷(adenosine)的受体,阻断入睡的信号。有不少文章都提到中午之后尽量不要喝咖啡,但 Huberman 表示没有科学实验表明咖啡因对所有人的效果是一样的,得根据自己的测试情况来。比如他自己在下午 5 点喝咖啡也能正常入睡。我是一到中午喝咖啡就会晚上睡不着的家伙
    • 镁,对入睡有帮助。
    • 芹黄素也能帮助入睡,但要注意对雌性激素的影响。
    • 建议不要摄入太多牛磺酸。
    • 不建议通过摄入褪黑素来帮助入睡,褪黑素药物本身的规格把控不严格,且褪黑素容易引起抑郁情绪。
    • 中午可以吃低卡路里以及含酪氨酸的食物,如坚果,大豆,部分蔬菜等,提升多巴胺,肾上腺素,保持清醒。
    • 晚上则可以吃点淀粉,白肉等富含色氨酸的食物,进而转化为血清素,会让人更加平静,容易入睡。
  • 对于绝大多数人,6-8 小时的睡眠时长是比较健康的

  • 对于各类药物的检索可以参考:examine.com

# 饮食

# 禁食背景

我们可以把身体跟进食相关的化学状态分成 2 类:

  1. 吃饱了的状态,也就是血糖含量较高的状态。此时我们身体会更活跃地进行体内细胞的复制与成长
  2. 禁食的状态,也就是血糖含量较低的状态。此时我们的身体会更活跃地进行体内细胞的修复与清理(autophagic)。

由于睡眠时我们天然是不吃东西的,所以一般来说睡眠中的一部分时间会使我们处于禁食状态,饮食时间的选择实际上就是在控制上述两个状态的持续时间和平衡关系。比较有意思的是世界上很多民族文化和宗教中,都有一些跟禁食相关的习俗,甚至会持续很多天。

在 2012 年,科学家开始对小白鼠做实验,把他们分成两大组,一组可以在一天中的任何时间吃东西,而另一组只能在固定的 8 小时里吃东西。在大组里再区分小组,给小白鼠吃健康的和不健康的食物。结果发现,只能在 8 小时里吃东西的小白鼠们,即使吃的是不健康的高脂肪食物,他们的健康水平仍然得到了保持甚至提高,相比所有不做限制的组都有明显的提升。

这个研究震动了学术界,后续又有非常多的针对人类,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职业(包括运动员)的各种实验与论文发表,科学家们发现这种间歇性禁食状态对于身体有非常多的好处,包括:促进肝脏健康,胆汁酸代谢,炎症自愈,保持体重,提升 brown fat 储备(对健康有益),防止非酒精性脂肪肝,血糖控制,肠道健康等等。如果养成间歇性禁食的习惯 60 天以上,还会让我们的身体倾向于代谢脂肪来供能,控制体重。

因此,Huberman 教授指出,何时进食,与吃什么东西,其实是同等重要的。这个研究也让很多学术界的研究人员自己也都养成了 fasting 的习惯,包括 Huberman 自己。

# 禁食实践

由于长时间的禁食难度较大,所以绝大多数的研究都专注于间歇性禁食,也就是 intermittent fasting。简单来说就是跟前面的小白鼠实验一样,在一天的固定时间段来吃东西(跟睡眠周期对齐),而其它时间段都不摄入任何食物的做法。这里简单整理为基础和高阶两个版本:

  • 基础:如果想享受 fasting 的基础收益,最简单的执行原则是起床后至少 1 小时内不要吃东西,同时睡前的 2-3 小时不要吃任何东西
  • 高阶:目前研究结果中最理想的进食窗口是 8 小时,结合社会习俗等,一般比较合理的时间在 10-18 点或 12-20 点的范围。看起来不吃早饭并不是什么坏事 :)
  • 作者特地温馨提醒,如果想通过健身来增肌,建议可以把这个时间窗口往前移,因为早上摄入蛋白质会对肌肉增长有益。而健身的时间可以自由选择。
  • 尽量保证这个窗口时间的稳定性,也非常重要。否则就跟频繁倒时差产生的效果差不多,会打不少收益折扣。
  • 如果想尝试高阶 fasting,建议逐渐切换进食习惯,例如每两天缩短 1 小时的进食窗口,逐渐达到理想的 8 小时。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说的不吃任何东西,并不是说连水也不能喝。从前面的背景可以看到,是否处于禁食状态,主要依据是血糖水平,因此:

  • 喝水,茶,咖啡(不加牛奶)等,并不会中断禁食。但一勺糖的摄入就会中断。
  • 晚饭后想尽快进入禁食状态,可以做一些轻量运动,比如散步等,加快血糖清理。
  • 二甲双胍,黄连素(berberine)等可以直接促进血糖清理。肉桂皮,柠檬汁,也能轻微降低血糖。

最后,如果禁食期间觉得有些头晕,颤抖,并不需要立刻进食或摄入糖分。可以喝一点盐水(可以加柠檬汁),一般就能很好的缓解症状。这让我想起 Lex 会提到了会服用药片来补充各种电解质元素,比如钠,镁,钾等。

# 饮食与消化道健康

  • 肠道的微生物群不仅影响消化系统的健康运作,对人体的免疫系统也起到了非常关键的因素
  • 婴儿出生,成长的方式会形成非常不同的肠道菌群生态。暴露在微生物环境中(但要注意会引起疾病的情况),对于维持菌群环境是有益的,比如家里养宠物,让孩子自由玩耍等,不需要过度清洁与消毒。
  • 什么是健康的肠道菌群生态,目前没有一个标准的结论。不过总体来看,菌群的多样性程度高,一般就表示更加健康
  • 抗生素会严重破坏肠道菌群生态,需要谨慎使用。

在访谈中,两位重点讨论了一个实验,就是什么样的饮食方式会让我们更好的维持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和健康。实验主要对比了两种附加饮食:

  • 高纤维食物:全谷类,豆类,蔬菜,坚果。这也是传统上被认为非常健康的食物,其中很多纤维的分解都需要肠道菌群的帮助,换句话说,纤维就是它们的“食物”。
  • 发酵类食物:酸奶,牛奶酒(kefir),康普茶,酸菜,泡菜,纳豆等。注意需要是自然发酵,一般是冷藏且非罐装的食品。而且像酸奶这类要格外注意不要加糖等添加剂。

实验的结果也颇令人意外:

  • 摄入发酵类食品的组,显著提升了肠道菌群的多样性。被试者几十个免疫标志物的显著降低,对各类炎症都有更好的抑制作用。没想到吧,肠道菌群还能调节炎症。
  • 肠道菌群本来的多样化程度比较高的人,摄入高纤维食物是有帮助的。如果不是,则摄入高纤维食物的帮助不大。在工业化进程中,人类的进食习惯已经有很多代都转变为了摄入大量肉类,加工食品等,肠道菌群的生态无法仅通过提高纤维食物的量来改变其族群结构。

  • 如果要改善肠道菌群生态,最好的方式是一天两次摄入天然发酵类食品
  • 高纤维食物对于肠道菌群生态的维护是有益的,建议日常饮食以植物类食物为主,尽量避免深度加工食品的摄入,控制糖的摄入。Sonnenburg 教授还讲了个故事,说微生物学家参加的会议,一般餐厅的沙拉吧总是会供不应求 :) 前面提到的 Rich Roll 大佬也是个素食者。
  • 益生菌的效果没有广泛研究支持,且这类产品的监管很有限。益生元的效果也是好坏参半,缺乏多样性,溶解速度太快等问题都使总体效果存疑。
  • 地中海饮食相比生酮饮食来说对健康的影响效果接近,但更容易坚持遵循。另外生酮饮食如果长期实践可能有一定的风险。所以总体更推荐地中海饮食结构

另外值得参考的是我们也有官方的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或许更适合东方人的饮食习惯。

# 心态与动力

这一部分主要介绍的是人体的多巴胺系统原理,以及如何利用它来形成健康,自律的生活方式。这一集是 Huberman 开播以来播放量最高的一集,对于强健我们的心智有着非常好的指导作用。

# 原理

多巴胺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化学物质,主要作用于两个神经回路:一个影响身体的运动,例如帕金森病与多巴胺的分泌不足有关;另一个则影响我们的动机,欲望与快乐,这几乎与我们从事的各种活动有关,无论是工作,学习还是社交,休闲娱乐。这里我们会主要讨论多巴胺的后者影响能力。

我们为什么会“放弃”,实际上是由于在不安,压力,沮丧等情绪作用下,身体内的去甲肾上腺素水平不断提升,当超过一定阈值时,神经系统中的认知控制就会关闭,我们就放弃了。多巴胺能够抑制去甲肾上腺素作用,从而持续“激励”我们前行

神经系统中多巴胺含量水平的高低会影响我们的情绪,当多巴胺水平低时,我们会感到情绪低落,没有动力,而多巴胺水平高时,我们会感到兴奋和快乐。在通常情况下,我们的身体处于多巴胺 baseline 的状态,当我们达成一些令人兴奋的目标(比如玩游戏胜利,考试拿高分)后,多巴胺的水平会达到一个高峰,此时我们就会获得巨大的愉悦感。在高峰之后,多巴胺水平会回落到比 baseline 更低的一个水平,且这个状态会持续一段时间。

这里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原理:

  1. 多巴胺绝对值含量的高低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其“相对变化量”的多少。比如在刷抖音时看到了一个很有趣的视频,多巴胺水平升高,你会感到快乐,刷到下一个视频时,你感到的快乐程度好像不会那么强烈了,因为多巴胺已经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平,难以形成更大的变化量。而同样的视频,如果你是几天之后看到,或许你会觉得有意思的多。所以当你持续做一件喜欢的事情时,你感受到快乐的阈值也会不断提高

  2. 多巴胺的总体“储备”是有限的!也就是说无论你是通过学习,工作,娱乐,社交,运动等不同方式来获得快乐,所消耗的“快乐货币”都是同一种:多巴胺。举几个例子来看下这个原理带来的影响:

    • 很多自律的人都会说自己是 work hard,play hard 的生活方式,比如工作日通过高强度的工作来获得成就和满足感,休息日进行各种休闲娱乐,运动,社交等方式来获得快乐,其实背后都是在释放多巴胺来获取快乐。长期持续,我们身体的多巴胺 baseline 会逐渐下降,出现一种燃尽(burn out)的心理感觉,对很多事物无法保持之前的兴趣与精力。
    • 很多人会对玩电子游戏着迷,因为它们能带来巨大的多巴胺释放刺激让人感到快乐。但要意识到,多巴胺的储备是有限的,如果对此上瘾,你的多巴胺耗尽问题就会变得非常严重:一方面能够引起你兴趣的事物会变少,可能只有玩游戏才能带来快乐;另一方面,后续甚至会导致玩游戏本身也无法触发多巴胺释放,引起严重的抑郁问题

另外,多巴胺也具有叠加效应。比如你喜欢健身,那么运动就会刺激多巴胺的释放。而我们实际去健身时,可能会不自觉地安排了很多其它的“快乐因素”,比如选一个精神状态比较好的日子,运动前喝一些能量饮料,跟认识的朋友一起去,边健身边 social,听一些自己喜欢的音乐或 podcast,等等。这些因素也都会促进多巴胺的释放,让你感到“前所未有的快乐”。但要注意前面的原理,多巴胺的高峰越高,后面随之而来持续的低谷也会越长,而且长此以往,可能会降低你单纯从运动中获取快乐的能力。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边跟朋友吃饭,边玩手机,拍照发朋友圈,可以计算一下叠加了几种快乐因素 :)

# 影响多巴胺外界因素

我们来看下具体影响多巴胺释放的各类因素有哪些,首先是促进多巴胺分泌的:

  • 巧克力,提升到 1.5 倍的多巴胺 baseline
  • 性行为,提升到 2 倍
  • 尼古丁,提升到 2.5 倍
  • 可卡因,提升到 2.5 倍
  • 安非他命,提升到 10 倍
  • 咖啡因本身只会少量提升多巴胺,但它会抑制一些多巴胺受体,提升同等多巴胺造成感受的效果
  • 马黛茶,包含咖啡因,能控制血糖,还能保护多巴胺神经元
  • 刺蒺藜豆也能提升多巴胺(基本等同于 L-DOPA),还能提升男性精子数量和质量
  • 运动,带有主观成分,喜欢跑步的人,可以提升到 2 倍 baseline
  • 健康的社交关系也会促进多巴胺释放

食物方面感觉 Huberman 教授非常推荐马黛茶

也有很多提升多巴胺释放或影响其效果的药物:

  • L-Tyrosine(酪氨酸),提升多巴胺
  • Phenethylamine(PEA),巧克力中也包含,能够提升多巴胺
  • Huperzine A,提升多巴胺
  • 各种“聪明药”,如 Adderall, Modafinil, Alpha-GPC, Ginkgo 等,留学党应该很多都有耳闻

通常来说,不推荐持续使用这些药物,因为多巴胺释放之后的高峰会带来 baseline 水平的降低,导致无法享受活动的快乐,无法专注,限制学习能力和神经元可塑性等。Huberman 表示一周使用一次的频率应该是安全的

最后还有一个比较特别的研究,就是冷水浴能够提升多巴胺释放到 baseline 的 2.5 倍左右,且持续时间更长,能达到 3 小时左右。建议使用 10-14 摄氏度的水温,注意安全。此外冷水浴也不需要太频繁,每周 11 分钟左右足够。如果已经习惯了冷水浴,那么也就没有释放多巴胺的效果了。

还有一些因素会降低多巴胺,如:

  • 褪黑素,会引起多巴胺的减少。前面也提到过并不建议使用褪黑素来帮助入睡,或者适应时差等。
  • 睡眠时段接触光源,也会引起接下来几天的多巴胺水平下降。半夜睡不着刷手机是很有害的哦

# 健康的多巴胺水平

了解了原理和各种影响因素后,我们来看下如何有效设计我们的生活工作方式来维持健康,可持续的多巴胺水平。

简单回顾一下,前面我们已经知道了多巴胺储备有限,且对一件事物上瘾会不断提高感受快乐的阈值,那么如何让我们能对一件事情保持长时间的兴趣和投入度,又不至于耗尽多巴胺呢?

一个经典的例子是赌场的运作方式,我们并不是每一次下注都能赢,偶尔赢一次会释放多巴胺,而且根据赢得钱的多少有所上下浮动,这会吸引玩家持续参与。这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间歇性且随机的奖励机制。感觉很多游戏,社交网络产品也借鉴了这个思路来进行设计。

对于我们经常需要从事的活动,我们也可以模拟这个机制。还记得前面提到的多巴胺叠加效应吗?我们可以通过随机化叠加因素的多少,来实现多巴胺释放的差异性。还是以健身为例,我们可以随机决定今天是否要听音乐,是否去健身时带手机,是否要在健身前喝能量饮料等因素。如果其它什么都不做,只是单纯健身,那么多巴胺的释放量就会相对较低。如此就能模拟多巴胺释放有高有低的随机奖励机制。

# 成长型思维

最后来看下如何构建良好的思维方式来利用多巴胺系统提升自我。

有一个非常知名的实验,挑选了一群天生喜爱画画的小朋友,在他们完成画作后给与一些奖励。后面在移除这些奖励后,小朋友们对于画画的兴趣和动力大大降低了。这个实验说明,当我们因为一个活动收到奖励(比如金钱,美食等)时,我们反而会降低活动本身的愉悦程度。而且多巴胺本身影响我们对时间的认知,同时也影响我们的情绪状态,如果我们始终以完成活动后的奖励为目标,则整个过程中就很少释放多巴胺,让原本困难的过程变得更加难以坚持

仔细想一下,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观察。多巴胺有点像我们的“本能系统”,决定了我们是否有动力做一件事。但反过来我们的主观思想却可以影响这个系统起作用的方式,这也是人类为何能摆脱动物本能,达成很多需要“反人性”的投入才能取得的成就的原因吧。上述的实验是我们的主观思想造成的一个反面作用的例子,我们自然也可以实现正面作用,那就是成长型思维。

具体来说,就是通过自我暗示,把努力过程本身当作一种“奖励” 。我在努力学习,这个过程本身就是有趣的,会让我不断变得更强,这样的想法会在过程中激发身体系统释放多巴胺,而多巴胺提升了我们的情绪和动力水平,也会让努力的过程中碰到的困难变得相对容易克服。专注于这个过程的本身,而不是在过程前进行各种外界刺激(如前面提到的药物),或者在过程后给自己巨大的奖励。

这种思维方式看起来很主观,但这就是我们的神经系统工作的方式,虽然人类的“硬件系统”都差不多,但知识,思维这些运行之上的“软件”却可以千差万别。我们可以通过自律,自我暗示来改变自身对各类活动的喜好。例如通过暗示 fasting 对我们健康的益处,来获取满足感,而不是借助于 fasting 结束后的大快朵颐。通过自律抵御高油盐食物的吸引力,并且自我暗示植物类食物对身体的好处,坚持一段时间,会觉得花椰菜也挺美味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这篇文章中介绍了很多原理性的内容,而不仅仅是行为建议。因为这些原理知识能够让我们做更好的自我暗示 :)

多巴胺系统中也有对我们认知成长造成“障碍”的运作机理。例如当我们接受到的信息支撑我们之前的信念时,也能够激发多巴胺的释放让我们感到快乐,这从本质上会改变我们对世界的认知。由此可见, “空杯心态” 是多么难得的品质,网上如此多的争论无法达成共识也有很大一部分“归功”于此。如何克服神经系统中的这类缺陷呢?一种可能的方法是尽可能调节情绪,使自己处于镇静的状态(提升血清素水平),这样才能让自己更好的去倾听和吸收跟自己认知不一致的信息,更好地协同合作

这一节的 podcast 对我本人的冲击非常大,强烈建议大家观看这期 Mindset & Drive,相信也会有不同的收获。

# 学习与专注

在了解了多巴胺的运作机制基础上,我们可以继续探究一些跟大脑健康,专注度,如何进行高效学习相关的话题。

# 学习的原理

从脑神经科学来看,学习的本质是神经元的重新连接(rewire),进一步来看,需要大脑处在一种学习的化学状态下,也就是 Huberman 经常提到的神经可塑性(neuroplasticity)状态。要达到这个神经可塑性状态,有两个重要条件,一个是足够的专注度,另外一个是 “犯错”的信号(后面会展开)。另外大脑一个比较有意思的机制是,在学习时的神经可塑状态下,乙酰胆碱会标记需要改变的神经元,而具体的神经元重连接则主要是在休息和睡眠时发生,是不是有点像 JVM 虚拟机的垃圾回收机制 :)

什么是犯错信号呢?当我们尝试做一些事情,但没有达到预期目标时,身体会给大脑发信号,“我犯错了”。处在这种犯错,沮丧的认知状态下,神经系统会释放肾上腺素(提升 alertness),乙酰胆碱(提升 focus),多巴胺(促进神经元的 change,rewire)等化学物质,激活神经元的可塑性。也就是说,犯错是我们进入学习状态的重要前提。搞机器学习的同学应该很熟悉了吧,这跟我们训练模型不是一模一样么 :) 另外很多人可能觉得心流(flow)状态是学习的最佳状态,而 Huberman 则不这么认为。心流是一种精神高度集中且接近于自动化的状态,是在做我们已经知道怎么做的事情,而不是在学习新的知识技能

对于这个学习状态,经典的实验是给人们戴上一些能转变角度的眼镜,然后执行一些类似物体抓取的任务。由于看到的东西通过眼镜改变了其本来的位置,一开始在尝试时总会出现抓取动作的偏离。但后续在进入神经可塑性状态后,我们能逐渐适应相关的视觉偏移,协调自己的听觉,动作等都与之协同,顺利完成任务。更有意思的是,这个“神经可塑性”的化学状态是可以持续的,我们甚至可以先通过一些其它操作触发大脑的这个机制,再去进行真正的学习,以加快学习的速度。这里还有一个隐藏逻辑,当你在遇到挫折困难时,大脑进入了可塑性状态,而此时你却放弃了,那么神经元也会重新连接到这种容易放弃的行为模式,形成恶性循环

人在年幼时期大脑天然的神经可塑性会比较好,而在 25 岁以后则会大大下降。我们后面会提到如何来进行克服。

另外,休息和睡眠时也会发生大量的神经元重连接的活动,这也是之前我们就提到过的,高质量的睡眠是实现很多生理,心理健康强壮的先决条件。

# 利用神经可塑性

如果正在阅读文章的你还未满 25 岁,那么恭喜你,你的神经可塑性仍然非常的好,可以尽可能广泛的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比如你可以很快学会各种乐器,新的语言,新的运动,新的专业技能等等。通过更广阔领域的体验接触,尽量找到你最有兴趣的方向,可以后续再不断深入经营。

如果已经像我一样超过了 25 岁,那么还有很多办法来提升神经可塑性:

  • 通过实验发现,成年人对于小幅度的增量学习是完全可以适应与掌握的。例如每次视觉上的偏差只有 7 度,而不是一下子就来个 180 的大颠倒,那么成年人也能很快从错误中学习纠正。应用到实际学习中,我们每次学习的内容可以控制一下不要太多(本文有点违反了,建议收藏慢慢学习),多次积累来完成神经系统的调整学习。
  • 对于达成目标的渴求度越高,重要性越大,奖励的刺激越大(比如为了生存),则神经可塑性就会越容易出现。这个比较符合直觉,但是现实中可操作性可能不高。
  • 第三点最有意思,通过扰乱前庭神经系统(vestibular system),能够达到神经元可塑性的状态。简单来说,就是让你的身体有一些“新颖的重力体验”,如倒立,瑜伽,体操,滑板,任何让身体会失去平衡的一些状态等,会快速激发“我犯错了”的信号,进入学习状态,甚至可以在之后去做别的任务的学习。这一下子就让我想到了淘宝成立初期的“倒立文化”,没想到还真的有科学依据。需要注意的是,这个体验必须要新颖,也就是说如果你已经倒立很熟练了,那么去做倒立就是个日常行为,并不会给身体一种在犯错边缘,需要纠正的刺激。

Huberman 认为,大脑的主要功能链路是感知,认知,情感,思想,行动。在尝试控制我们的神经系统来进行各种任务时(例如学习,解决困难问题,挑战运动极限),我们是很难用精神思想来控制其本身的(比如不断跟自己说我不能分心),更可行的办法是“逆向链路”,从我们的行动出发,利用神经系统的运作原理,逐渐影响思想,情感,认知甚至感知部分。这也是 Huberman 非常推崇各种“行动工具”的原因。Mood follows action。

# 学习的理想状态

除了神经可塑性的化学状态外,我们也需要注意其它的因素。例如我们不能太放松以至于有些昏昏欲睡,也不能太紧张激动,无法控制自己拥有清晰的思考等。这些也都跟我们体内的多巴胺,肾上腺素,乙酰胆碱,血清素,褪黑素等化学物质的水平有关,需要做好调节。在之前 Rich Roll 的访谈节目中,Huberman 提了一个非常有效的“呼吸工具”,叫生理叹息(Physiological Sigh)。

操作方法上简单来说就是吸两口气,然后出一口长气。通常情况下,只要一两次生理叹息就足以使我们的压力和警觉水平迅速下降,让人感到更加平静,提升学习表现。

前面提到的成长型思维也很重要,在遇到错误导致的沮丧感觉时,可以不断增强自我暗示,失败是帮助我们学习成长的唯一路径,对我们是有益的,以此增加多巴胺的释放,提升学习动力和过程中的愉悦感。

联系到睡眠对学习的促进作用,也有一些研究提供了一些相关的 tips:

  • 在学习时听一些有规律的节拍,在入睡时也播放同样的微弱节拍,能够提升学习和记忆的效果。
  • 一般在 90 分钟的学习后(人体生物钟的周期),可以选择进行 20 分钟的休息(non sleep deep rest),也会加强学习的效果。
  • Gap effect,在学习中随机停止 10 秒钟,这些停止会在睡眠中加速“播放”,提升学习效果。

# 提升专注

“专注”背后的机理是大脑中两种“网络模式”的协调,一种叫 Default network,在我们不做任何事情时被激活,另一种叫 Task networks,在我们专注于做某些事情时被激活。普通人的大脑能够很好地协调这两个模式,两者像跷跷板一样,当一种模式被激活时另一种模式会被抑制。而具有专注障碍(比如多动症)的人来说,这两者无法很好地进行协调,因此会出现无法专注的现象。

通过提升多巴胺水平,可以有效促进这两种网络模式的协调,因此有非常多的多动症治疗药物都跟提升多巴胺有关,例如 Adderall,Modafinil 等。一些调查表明,这些药物(经常被称为聪明药,nootropics)在美国被滥用的程度甚至超过了大麻,不少“学霸”都以此来提升注意力,减少对睡眠的需求。但 Huberman 教授表示,一方面多巴胺的刺激提升后都会带来多巴胺水平的低谷,另一方面这些药物也可能导致上瘾,对新陈代谢作用造成扰动,有很多负面影响,对长期的学习与记忆效果可能并没有提升作用。在之前介绍多巴胺的章节也有提到,应该谨慎使用这类药物,并严格控制使用频率不能过高。

最好的提升专注的方法当然是前面聊过的更好的控制我们的多巴胺系统,例如把行动跟背后的意义相连接,给自己正面的心理暗示;将任务拆成多个小的里程碑,通过过程自身的激励来促进多巴胺的释放提升我们的专注度。此外一些安全有效的提升专注力的方法包括:

  • 适量补充 Omega-3 EPA 鱼油,这是神经细胞的组成原料之一,能够有效减轻抑郁,对治疗多动症(ADHD)也有帮助。
  • 通过身体其它部分释放运动,可以帮助提升注意力。教授举的例子是作为神经科医生在开刀时,如果采用半蹲半站的姿态(运动释放),拿手术刀的手更稳定不容易颤抖。这让我想起以前读书时很多同学习惯转笔,现在工作了也有不少人喜欢玩指尖陀螺,或者站立办公,可能都是类似效果。
  • 限制视野范围,能够提升专注度。比如我们经常因为眼睛瞟到了任务栏上的消息提示闪动而分心,可以通过一些设置来进入“专注模式”。
  • 视线的高低也会影响神经状态,视线往下看会让神经系统偏向镇静,放松,甚至困倦,而视线向上则会让系统提升警惕。工作时一般至少把显示器放置在鼻子位置之上
  • 大脑不擅长处理大量频繁的 context switch,典型的比如刷抖音,不同的信息以非常快的速度频繁切换,这对我们的注意力是有伤害作用的。2014 年的一项研究表示,我们每天在手机上花费的时间应该少于 60 分钟(青少年)/120 分钟(成年) ,以免引起注意力障碍问题。
  • 还有研究表明,17 分钟的冥想,能够对大脑中的神经元做重新连接,永久地改善注意力。只要做一次就可以,完全可以尝试一下。

# 大脑健康

最后来看下提升大脑健康和效能的一些方法。

首先是前面提到过的,保证高质量的睡眠。

运动方面,对大脑直接帮助最大的是有氧运动,提升心肺功能,支持大脑供能。建议每周 150-180 分钟的有氧训练。

对于大脑健康有帮助的食物,其中前三点是比较重要的,后面的部分涉及的研究没有那么多:

  • Omega3, 尤其是 EPA 等脂肪酸,是大脑组成的重要部分,且一般人都容易摄入不足。多吃鱼,牡蛎,鱼子酱,奇亚籽,核桃,大豆。一天至少摄入 1.5 克,理想情况需要 3 克以上。不喜欢吃鱼的话可以辅助摄入鱼油。
  • 磷脂酰丝氨酸,也对认知能力有帮助。通过鱼,肉类,卷心菜来摄入。
  • 乙酰胆碱,重要的神经调质,提升注意力。摄入胆碱的重要来源是鸡蛋,尤其是蛋黄。土豆,坚果,水果中也含有,虽然没有蛋黄中的含量那么丰富。可以通过 Alpha-GPC 等补充剂来获取。
  • 肌酸,尤其对于不吃肉的人,一天需要摄入 5 克左右。
  • 花青素,在蓝莓,黑莓,葡萄等食物中有提供。可以降低 DNA 损伤,缓解认知下降等问题。大约每天需要 60-120 克蓝莓的补充。
  • 谷氨酰胺,可以通过牛肉,鸡肉,鱼肉,鸡蛋,大豆,卷心菜,菠菜,芹菜等食物来摄取。提升大脑在缺氧(高海拔地区)下的表现,还能够抑制对糖的需求。
  • 水,钠,钾,镁等电解质是神经元信号传递所需的基础元素,需要保证。

这一节中还讨论了我们身体对各种食物喜好进行判断的三个渠道,前两个分别是味觉判断和营养成分的下意识判断。第三个比较有意思,也跟多巴胺有关,即我们可以通过提升大脑代谢的活跃度来增加对某种食物的喜好。比如你如果不喜欢吃鱼,一种方法是你可以把鱼跟你平时爱吃的食物一起吃,另一种是给自己足够的心理暗示,说服自己吃鱼是有益身体健康的。通过这两种办法,你都可以让大脑释放多巴胺,从而逐渐提升对鱼类食物的喜好程度。

最后,如果你对膳食补充剂感兴趣,还可以看看 Huberman 教授平时会吃的补充剂有哪些

# 长寿

最后我们来看下如何延年益寿,这是 Huberman 跟这个领域的专家,来自哈佛的 David Sinclair 的一集访谈节目。

# 衰老的本质

Sinclair 认为,衰老是一种疾病,它本身导致了非常多通常意义上的疾病的出现,比如阿尔兹海默症,癌症等。我们可以通过科学的手段来“治疗”衰老,甚至逆转它。

从本质上来说,衰老是基因信息的损失,这分为两部分:

  • DNA 本身的信息,比如细胞中的 DNA 结构会在辐射等情况下受到破坏。
  • 控制哪些基因进行表达的信息受到了破坏,也就是所谓的表观基因组(epigenome)。这部分在衰老的因素中占了 80%。

人体内有一个天然的“衰老时钟”,而且并不是以匀速走的。在年轻时我们的生长发育过程中,这个时钟走得更快。所以如果青春期发育比较迅速的人,一般来说整体的时钟走的比较快,寿命也会相对短,是不是有点吓人……而且,一般比较矮小的人,像侏儒很少会得心脏病,癌症,也会明显更长寿。不过不要紧张,前面提到了,基因本身的信息只占了衰老因素的 20%,控制基因表达这部分占了大多数

这里有点意外的是 Sinclair 教授介绍的最重要的几个实验,都跟前面我们提到的 fasting 有关。比如一般老鼠的寿命大概是 2 年,他们实验室有一只叫 Yoda 的老鼠,活了足足 5 年。其主要的做法就是选取了侏儒基因,以及执行 fasting。

教授详细介绍了 fasting 为何能提升动物/人类 30% 以上的寿命

  • 在低血糖水平时,身体会抑制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激活去乙酰化酶(sirtuin),形成一个非常良好的化学状态,清理旧蛋白质,提高胰岛素敏感度,提供更多能量,修复细胞等等。后面这个乙酰化酶是我们抵御衰老的一个重要武器。
  • 当胰岛素水平低时,“长寿基因”会被激活,如 SIRT1 等。
  • fasting 会给细胞足够的“休息时间”。
  • 血糖水平低,会让身体对胰岛素更敏感,更快吸收血糖,也对健康有益。
  • 当你从来不感受饥饿时,你的衰老时钟也走的更快。
  • 除了 24 小时周期 fasting 触发的 autophagic,还有更深层次的清理机制,会在禁食第二,三天启动。在老年老鼠上的实验表明,这种长时间的禁食可以让他们延长寿命 35%。不过这个实操难度对普通人来说有点大。

Sinclair 也对比了一些上个世纪失败的研究,比如通过抗氧化剂来抵御衰老。现代长寿研究的核心思想是,如何通过一些机制手段来触发身体自身的衰老抵抗机制

# 抗衰老手段

先来总览看一下各种抗衰老的手段。

# 饮食

包括食物结构和饮食控制。饮食控制方面前面有提到过,建议缩短进食窗口到 8 小时左右。饮食结构可以参考最新发表在 Cell 上的这篇文章 Nutrition, longevity and disease: From molecular mechanisms to interventions。简单总结一下就是多吃植物类的蛋白(花生,藜麦,豆类,西兰花等),脂肪(橄榄油,坚果,牛油果等),减少精制碳水(白米饭,白面包,蛋糕,饼干等);动物脂肪,动物蛋白质,糖这些总体来说是加速衰老的。

# 体育锻炼

有氧锻炼对心肺功能,血管健康等方面的促进对延寿很有帮助。力量训练也能持续保持我们的肌肉,关节,韧带的力量水平,支撑保护能力等,在年纪大时减少各种跌倒或者受伤的风险。一般建议是一周 3 小时左右的有氧运动,搭配 2 到 3 次的力量训练。有氧运动一般比较简单,跑步,骑车,游泳都可以。力量训练有一定的门槛,个人也最近正在学习一些入门训练方式。

# 药物

药物方面的研究也非常多,不过绝大多数都还在人体实验的早期

# 细胞重编程

前面也提到了基因表达是影响衰老最重要的因素,那么有没有手段来控制人体细胞的基因表达呢?著名的山中因子(Yamanaka Factors)给出了一种可能。山中伸弥团队发现的诱导方法是,通过慢病毒载体将 Oct4、Sox2、c-Myc、Klf4 四种转录因子基因转入成体细胞,将其转化为类似于胚胎干细胞的多能干细胞(iPS 细胞)。iPS 细胞与胚胎干细胞拥有相似的再生能力,理论上可以分化为成体的所有器官、组织,而这一点完美地对冲了由细胞衰减带来的人体衰老。听起来是不是非常的神奇?基于这些新技术也出现了很多主攻长寿领域的科技创新公司,我们可以期待一下未来这些技术的普及应用。

# 实践

这里列出一些 Sinclair 自己的实践方式,如果想要采纳还是要结合自身的情况来看。有意思的是这集节目下有个热门留言是这个教授竟然已经 52 岁了,完全看不出来……所以你懂的。

  • 不吃早饭,午饭也吃的比较少,酸奶或者橄榄油,晚饭吃蔬菜为主,加鱼和虾,基本不吃牛排。不吃糖,甜品,面包。基本达到了 2 小时进食窗口的高阶 fasting 状态。他偶尔也会尝试一整天都不吃东西,但比较难坚持。
  • 每天摄入 1 克的白藜芦醇(resveratrol),1 克的 NMN(进而会转化为 NAD,which is sirtuin 的“燃料”),还有二甲双胍(metformin)。其中锻炼的日子可能会跳过一些补充品。他并不吃复合维生素。
  • 以蔬菜为主食的好处:富含各种营养,维生素;包含异种激素(Xenohormesis),植物基于“压力”之下产生的物质,对长寿有益。后者也可以通过槲皮素(quercetin)来做膳食补充。
  • 一般会隔一天进行有氧运动和力量训练。有氧运动能提升 NAD 水平。
  • 根据家族病史来决定一些药物摄入,如他 29 岁就开始服用降胆固醇药物。
  • 对于人造甜味剂,教授认为总体来说是安全的。他偶尔也会喝健怡可乐。

对于这一系列实践,Sinclair 教授都进行了 10 多年的自身实验,并使用各种手段来监控身体数据。通过监控数据可以推测出一个人的“生理年龄”如何(不是光看脸),他自己在上述实践下,生理年龄在持续下降,现在已经达到了 30 岁左右的水平(实际年龄 52 岁)。另外,他认为每个人的身体情况不一样,医院约定俗成的生理指标范围也不一定适合每个人。未来这种健康数据的实时监控与个性化诊断会成为主流。他举了一些例子:

  • 监控血糖水平 HbA1c,观察 fasting 的影响等。
  • 监控炎症指标 CRP,与心脏病等各种疾病的诱发相关。
  • 监控 LDL,通过药物等进行控制。膳食胆固醇对血液胆固醇几乎没有影响,不需要戒红肉,黄油等。
  • 补充铁元素可能加速衰老。医学指标需要个性化,低铁元素含量并不一定导致贫血。

还有一些影响寿命的负面因素:

  • 肥胖症会加速衰老。
  • 吸烟,会破坏基因表达,加速衰老。
  • X 光检查同理,没有必要时,避免接触。

展望一下 longevity 研究的未来,还是挺激动人心的。现代科学每一年能让我们的平均寿命延长 1/4 年,如果每一年能让我们的平均寿命延长超过 1 年,则达到了寿命“逃逸速度” (类比以 1000 英里每小时的速度往西飞行,太阳永远不会落下),实现了“永生”。著名的未来学家 Ray Kurzweil 预测,大约 12 年后(2034 年)就能实现,让我们拭目以待。

除了这集 podcast,也必须附上吴承霖大佬的万星项目 程序员延寿指南

# 清晨霸主

硬核的 HeyMatt老师一个视频放弃熬夜,做清晨的霸主(人生效率的巨变)

# 极致利用晚上时间的错觉

  • 会不会有很多小伙伴会有这种情况,每天辛勤劳作后,到了11​ 点半大脑就会提示你:累了一天了,要不要放松一下呢?视频里说到,这种大脑暗示的放松大体分为三种:

    • 开始刷视频,打个游戏,借助浅层的刺激感来放松
    • 点个宵夜,搞个小烧烤吃吃,借助食物换取特定心境
    • 想一些过往能够牵动情绪的往事,沉浸在起伏连绵的情绪中
  • 绝了,以上三种我都尝试过,全中,但是作为程序员我还会有其他的几种:

    • 学习知识
    • 优化代码
    • 加快需求进度,赶需求
  • 我经常会有这种想法,如果晚上11​ 点半到1​ 点半我可以把这些事情做完或者做多一点,那么我的时间就会被延长 🕐。

  • 错,看了这个视频后我真的悟了,我花掉了N​ 个晚上的两个小时,但是换不回来人生相应的发展,甚至很多质量很差的决策、代码都是在这个时间段产出的。

  • 可能你确实在这晚上获得了很多愉悦感,但是这个愉悦感是没有办法持续的第二天又赖床又想逃避,你会去想我白白浪费了晚上两个小时刷剧,过了一个晚上这个愉悦感在你早上醒来的时候会忽然转化为你的焦虑感

  • 确实是这样的,特别是在周末熬夜的时候,你会潜意识的特别晚睡,第二天让睡眠拉满,直接到中午才起床,但其实这样不是浪费了更多的时间吗?

# 风险

# 时间的消耗不可控

  • 就拿我来举例,我前段时间老是想着公司需求怎么做,需求的方案是不是不完整,是不是有可以优化的点,要修复的Bug​ 怎么定位,怎么解决。
  • 我不自觉的就会想,噢我晚上把它给搞定,那么第二天就可以放下心去陪家人出去走走。
  • 可是事实呢?运气好一点或许可以在2​ 个小时解决1点​ 准时睡觉,但是运气不好时,时间会损耗越来越多,2个半​ 小时,3​ 个小时,4​ 个小时,随着时间的消逝,问题没有解决就会越发焦虑,不禁查看时间已经凌晨3-4点​ 了。
  • 就更不用说以前大学的时候玩游戏,想着赢一局就睡觉,结果一晚上都没赢过…

# 精神方面的损耗

  • 当我们消耗了晚上睡眠时间来工作、来学习、来游戏,那么代价就是你第二天会翻倍的疲惫。
  • 你会不自觉的想要睡久一点,因为这样才能弥补你精神的损耗,久而久之你就会养成晚睡晚起的习惯,试问一下自己有多久没有在周末看过清晨的阳光了?
  • 再说回我,当我前一个晚上没有解决问题带着焦虑躺在床上时,我脑子会不自觉全是需求、Bug​,这真的不夸张,我真的睡着了都会梦到我在敲代码。这其实就是一种极度焦虑而缺乏休息的大脑能干出来的事情。
  • 我第二天闹钟响了想起我还有事情没做完,就会强迫自己起床,让自己跟 “想休息的大脑” 打架,久而久之这危害可想而知。

# 健康维度的损耗

随着熬夜次数的增多,年龄的增长,很多可见或不可见的身体预警就会越来越多,具体有什么危害,去问AI​ 吧,它是懂熬夜的。

# 怎么做

  • 那么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呢,其实很简单,把晚上11.30​ 后熬夜的时间同等转化到早上即可,比如11.30-1.30​,那么就转化到6.30-8.30​,这时候就会有同学问了:哎呀小卢,你说的这么简单,就是起不来呀!!
  • 别急,我们都是程序员,最喜欢讲原理了,HeyMatt​ 老师也将原理告诉了我们。

# 赖床原理

  • 其实我们赖床起不来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自己想太多了。
  • 闹钟一响,你会情不自禁去思考, “我真的要现在起床吗?” “我真的需要这一份需要早起的工作吗?” “我起床之后我需要干什么?” “这么起来会不会很累,要不还是再睡一会,反正今天不用上班?”
  • 这时候咱们大脑就处于一种 “睡眠”“清醒” 的重叠状态,就跟叠buffer​ 一样,大脑没有明确的收到指令是要起床还是继续睡。
  • 当我们想得越多,意识就变得越模糊,但是大脑不愿意去思考,大脑无法清晰地识别并执行指令,导致我们又重新躺下了。

# 练就早起

  • 在一次采访中,美国作家 Jocko Willink​ 老师提出了一种早起方法::闹钟一响,你的大脑什么都不要想,也不需要去想,更不用去思考,让大脑一片空白,你只需执行动作即可。
  • 而这个动作其实特别简单,就是坐起来—>站起来—>去洗漱,什么都不用想,只用去做就好。
  • 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我尝试了一下这种方法,并在第二天调整了闹钟到 6:30​。第二天闹钟一响,直接走进卫生间刷个牙洗个脸,瞬间清醒了,而且我深刻的感觉到我的专注力​ 和精神力​ 有着极大的提升,大脑天然的认为现在是正常起床,你是需要去工作和学习 👍。
  • 绝了,这个方法真的很牛*​,这种方法非常有效,让我觉得起床变得更容易了,推荐大家都去试试,你会回来点赞的。

# 克服痛苦

  • 是的没错,上面这种办法是会给人带来痛苦​ 的,在起床的那一瞬间你会感觉仿佛整个房间的温度都骤降​ 了下来,然后,你使劲从被窝里钻出来,脚底下着地的瞬间,你感到冰凉刺骨,就像是被一桶冰水泼醒​ 一样。你感到全身的毛孔都瞬间闭合,肌肉僵硬,瑟瑟发抖,好像一股冰冷的气流刺痛​ 着你的皮肤。
  • 但是这种痛苦是锐减的,在三分钟之后你的痛苦指数会从100%​ 锐减到2%​。
  • 带着这种征服痛苦的快感,会更容易进入清晨的这两小时的写作和工作中。

# 我得到了什么

  • 更高效的工作时间
  • 更清晰的思维
  • 更多可支配的时间
  • 更好的身体健康

# 平静的生活不焦虑笔记

不焦虑的生活:14 步带你回归平静 – 马丁 M.安东尼

如何克服焦虑方面给予了很好的理论依据

# 流程

我们要从认知疗法开始。在经过几周挑战自己想法的练习后,再引入暴露疗法。使用情境暴露法来处理你对外部物体和情境的恐惧和回避。使用认知或想象暴露来应对你对想法、想象或冲动的恐惧。采用暴露于症状来处理你对焦虑相关的身体感觉的恐惧。

并不一定非要完全使用这三种暴露方法,这取决于你恐惧的焦点是什么。

而且,在你将暴露引入自己的治疗后,你也应该继续使用认知方法。

除此之外,当致力于你的暴露练习时,着手开始减少或清除安全行为也很重要

基于放松、冥想或接纳的方法也可能整合进你的治疗中来,不管是在你已经练习过暴露,还是在治疗的早期阶段。对于大多数焦虑问题,并不一定需要基于放松、冥想和接纳的方法。单独的暴露和认知疗法就已经非常有效了

改变生活方式应该尽可能地整合进你的治疗。如果你想让它们容易实施,治疗刚开始你就应该做。如果做出这种改变很可能是一个挑战,在治疗稍晚些时候才尝试这样做。如果你在同一时间要处理太多不同类型的问题,投入必要的时间和精力到每个问题上可能会变得困难。

# 认知疗法

包括将不现实的、引发焦虑的想法转变为更均衡的、现实的想法

  • 注意力放在你的想法和感受之间的关系上。当你学会了改变自己焦虑的思维时,焦虑和恐惧的程度就会降低
  • 无意识想法的作用
  • 高估可能性 + 灾难化思维 高估可能性指的是夸大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而灾难化则指夸大事件的重要性
  • 僵化的规则教条思维: “我必须在考试中拿到 A。”
  • 负面的核心信念
  • 引发焦虑的冲动
  • 引发焦虑的想象

当你能够接受自己的信念并不符合事实这样的想法时,改变焦虑的思维只需三步:

(1)开始觉察你焦虑的信念、设想和预期。
(2)考虑其他可替代的信念、设想和预期。
(3)评估与焦虑的信念、设想和预期相关的证据,同时也评估你想出的其他可替代信念的证据,选择一个可以更现实地理解情境的方式。

# 箭头向下技术

核心信念恐怕是我们最难觉察到的想法了。找出核心信念的策略之一是箭头向下技术。基本上,这项技术会不断地提出问题,以找出你引发焦虑的预期背后的深层含义

# 想法替换

考虑对情境的其他可能解释

# 换位思考

如果在感觉焦虑时你很难想出其他可替代的信念,你可以反问自己,某个
没有焦虑问题的人可能会如何解释这个情景

# 理性思考进行实验

可以回顾你过去的经历,并利用这些经历来更准确地预测未来

我们鼓励你对自己进行反问,挑战自己焦虑的思维

并在实践中验证

# 去灾难化

实际上,可能发生的最糟糕的事情是什么, 我要如何应对?

# 改变僵化的规则

僵化的规则通常难以改变,因为:

① 很难去证实这些规则是对的还是错的;

② 这些规则基于个人价值观,而我们并不想破坏自己的完整性,因此会抗拒改变价值观。

# 改变核心信念

更进一步, update 自身

# 暴露于恐惧诱发因素

包括直面恐惧情境、物体、想法、记忆、想象、感受和身体感觉,而不是回避它们

面对恐惧罢! 治疗焦虑的专家把这部分称为暴露

不要立即去面对你最害怕的东西,或一下子去面对所有你害怕的东西——治疗焦虑的专家把这样的做法称为满灌。虽然它可能有一定的作用,但只有在经验丰富的心理健康专业人士的帮助下才能去实施。相反,我们推荐逐级暴露

撰写暴露计划之后逐个实行

在开始之前,练习挑战想法的策略。当你选定并安排好了暴露任务,在开始前练习挑战引发焦虑的想法; 设定一个具体目标: 将其限定为做了, 而不是感觉到了

请抵制对自己是否达到目标做出限定的诱惑,如使用是的,但是……的描述。焦虑的头脑想要忘记或忽略成功,关注失败。

频繁练习, 延长练习, 最好可以预测暴露并处于掌控中

# 清除错误安全行为

它们不会真的保护我们避免危险,它们只是让我们感觉更安全。例如不停洗手, 没用

# 暴露于恐惧情境

包括进入恐惧情境和直面恐惧物体和活动

(1)详细计划你如何找到并面对这个物体或情境。
(2)练习挑战你在暴露中可能出现的想法。
(3)设定可以测量、基于行动而非感觉的具体目标。
(4)开始暴露。
(5)待在暴露中直到你的焦虑重新下降。
(6)不要使用任何安全行为或安全想法。
(7)完成暴露。
(8)回顾你的目标,看看焦虑的想法或预期是否成为现实。
(9)为面对你的恐惧而奖励自己。

# 暴露于恐惧想法、记忆、想象和冲动

包括不断地重温令你害怕的想法、想象或冲动,直到你不再害怕它们

同上

# 针对重复出现记忆或担忧

可以编写创伤记录, 陈述事实

# 针对突然闯入意识的想象或冲动

他们没有可以写下来的故事,只是一个画面或冲动。这些人可以使用我们所说的“强迫想法暴露”

你需要强迫自己出现这些你一直努力驱逐的想法。现在,你已经了解这种反直觉的行动会获得令人惊讶的成功,是因为我们大脑工作的方式。
(1)如果我们努力去忽视或避免想法,我们的大脑会认为他们肯定是非常重要的想法,所以它会不停地让我们想起这些想法。
(2)另一方面,如果我们一遍又一遍地想那些想法,我们的大脑就会对他们产生厌倦,就像你如果一遍又一遍地看同一集电视节目,你也会感到厌倦。

# 暴露于恐惧感受和身体感觉

包括用于不断重新感受令你恐惧的身体感觉的练习(例如,旋转、过度换气、有氧运动),直到你不再害怕它们

关键是对感觉的恐惧会让这种恐惧的感觉变本加厉。

# 基于放松、冥想和接纳的方法

包括学习放松身体肌肉、放慢呼吸和接纳焦虑感觉而不是对抗它们

# 渐进式肌肉放松

一系列先让你把某块肌肉紧张起来,再将其放松练习

当战斗或逃跑反应通过不随意神经系统让呼吸加速时,你可以通过调整随意神经系统重新控制你的呼吸

# 呼吸再训练

# 基于正念和接纳的策略

基于正念的策略通常会让人感觉非常棒,所以它们成为治疗焦虑的最常见技术并不奇怪。但是它们并不能代替想法挑战和暴露。大多数情况下,那些方法才是克服焦虑的关键。

# 改变生活方式

# 克服治疗障碍

找到时间, 增强动机, 应对压力, 提高技能

# 防止焦虑再度出现

如果你真的觉得自己已经控制了自己的焦虑问题,那么现在就是你将重新从获得成就转向维持成就的时候。

制订一个将这些方法融入日常生活的计划。我们强烈鼓励你继续练习这些技巧

# 政治篇

# 中国当前各阶层分析

知乎 风雷 2023 11.8

列宁说:“所谓等及,就是这样一些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对生产资料的关系(这种关系大部分是在法律上明文规定了的)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领得自己所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所谓等及,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我国产业结构划分

(1)第一产业占比 7.46%。

(2)第二产业占比 38.77%,其中制造业占绝对主导地位,占比 26.77%。

(3)第三产业占比 53.77%,其中低端服务业占比合计 17.54%,金融房地产和计算机占比合计 18.25%,教科文卫合计 9.23%,其他服务业占比 8.74%

1978-2014 年间,我国所有私人资本家六成以上有体制背景。小的私人资本家(营业额小于 3000 万)65.98%是体制内出身,中等私人资本家(营业额 3000 万到 5 亿)70.16%是体制内出身,大的私人资本家(营业额 5 亿以上)72.27%是体制内出身。我国私人资本家和体制有着千丝万缕不可割裂的联系


新兴小资产等及明显的两面性

当经济高速发展的时候,他们的工作稳定、收入不断增长,他们多数人能够买车买房,能够支付子女高昂的补习费用。虽然也受到资产等纟及领导的压迫,虽然他们赚的钱不过是脑满肠肥的资产等及餐桌上剩下的几碟小菜,但是他们也知足了。

一旦经济下滑,他们的地位就出现了剧烈动荡,一部分人被开除了,一部分人面临开除的危险。离职的人被高昂的房贷和子女的补习费用压得喘不过气,在职的人更加小心翼翼,以免下一个被干掉的就是自己。

他们的怨言越来越多了,以前他们感恩时代,他们愿意宽恕高速发展下时代的瑕疵。现在高速发展没有了,时代的每一个瑕疵都被他们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并且试图在每一个偶发的错误后面寻找体制的必然性。但是,他们仍然是保守的,他们力量分散,他们甚至不敢组织起来去和公司抗争。当他们被欠薪的时候,他们首先想到的是找律师,而不是团结起来向公司施加压力。


个体工商户的困难

劳科院曾在全国发放并回收 27,112 份问卷,并对部分个体户开展调研,最终得出结论认为“个体工商户实现增收存在多方面困难”。

首先,个体户大量集中在低端服务业,同质化竞争非常严重

其次,地产资本盘剥严重。“相关数据显示,小食杂店的房租和水电费占总成本 50%左右,较大的餐饮店房租和水电费占总成本 15%到 20%左右,理发、服装、小百货等行业房租、水电成本也占到总成本的 30%左右”

再次,个体户往往受到垄断平台的盘剥。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个体工商户常常靠“自我剥削”式的超长时间工作,维持比打工略高的收入。

他们起早贪黑,甚至全年无休。一个餐饮铺子,如果早上 7 点开店,四五点就要起床准备,7-9 点是最忙的时候,接待完顾客后就要准备中午的,11-13 点又是异常忙碌的时候,14 点后稍事休息,又要开始准备晚上的,5-8 点再次忙碌,随后接些零零散散的顾客,10 点能关门休息就算不错了。有效工作时间一般都在 14 个小时以上,很多甚至会超过 16 个小时。即便这样,多数个体户的收入仍然很低。

按劳科院数据,调查户中 92.44%的个体户,月利润不足一万;63.48%的个体户,月利润不足 2500 元。这些人是小资产等纟及的下层,他们虽然幻想着发家致富,但是在竞争异常激烈的低端服务业中,他们没有任何核心竞争力,也没有任何抗风险的能力,外部环境的任何变化都可能对他们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如果留心自己家旁边的小店,你会发现很多店铺一年不到就会挂牌转租。

小资产等纟及下层和无产等纟及没有稳定的界限,今天你可能还在做小生意,明天就破产进厂打工了。一些攒了点钱的打工人,也可能一时冲动就盘个店面做起了小生意。小资产等纟及的下层,在意识形态上和无产等纟及也比较接近,他们见过斗争,他们也敢于斗争。在未来不可避免的变革中,无产等纟及要大力争取他们,让他们站在自己这一边。


无产者分类

(一)体力无产者第三产业的服务业工人第二产业的产业工人构成。

第一类工厂中的产业工人 - 血汗工厂

这类厂多是中小型资本,没有技术门槛,主要分布在完全竞争行业。内资、港澳台资本多属于此类厂,他们是典型的血汗工厂,他们不仅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获取剩余价值,他们还会突破法律底线获取剩余价值。

特点

  1. 实行 6 天 12 小时工作制。他们给到工人的基本工资就是我国制定的各地最低工资,这个工资根本无法完成劳动力再生产,为了养家糊口工人被逼不得不自愿加班。

    以珠三角某些城市为例,最低工资标准大致在 2000 左右。2000 块根本不够养家糊口,怎么办?加班赚加班费。于是出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工人拼命追求加班。一个能提供稳定加班的厂,才是工人眼中的好厂。沿海工厂多数是两班倒,早八点对晚八点,一周最多休息一天。按这样的工时制度,工人平时加班 3 小时(12 小时扣除 1 小时休息时间),周末加班 11 小时,一个月大致能拿 4000 出头,扣除社保也就不到 4000 元。4000 元也就能够工人生活,余下点钱存起来,以后供小孩读书,供老人看病。

    为了拿到这 4000 块钱,工人每天要在极端枯燥的环境中工作 12 小时,一个月加班时间超过 110 个小时。长三角很多地方的工资制度形式上与此不同(小时工/返费),但本质并无差别,即压低工人的基本工资,迫使工人自愿加班,以延长劳动时间,加大剥削程度。

  2. 基本不按法律足额缴纳社保和公积金。

    按法律规定,社保公积金的基数应该是上一年度工人 12 个月的平均工资,也就是说应该算上加班费。但是这类厂要么不给工人上社保(哄骗工人签署《自愿放弃社保承诺书》),要么只给工人按最低工资缴纳社保。

    至于住房公积金,这类厂能不缴纳就不缴纳

  3. 再次,这类厂在诸多事项上明显违法,并通过违法的方式占有工人的剩余价值。

    不会有法定产假

    打卡数次

    义务加班。早上提前 15 分钟开早会,晚上延迟 15 分钟下班,每天有三十分钟的加班不支付加班费。按每小时 10 元计算,三十分钟加班费是 7.5 元,1000 个操作工就是 7500 元。一天少给 7500 元,一个月少给 20 万左右,一年下来就是 240 万。这些钱都成了资本的利润。这类厂往往会压工资,这个月入职,往往要下个月中下旬才能发这个月的工资。如果自离就不发压的工资。很多厂不批准工人离职,通过各种方式逼迫要离职的工人“自离”,扣罚工人被压的工资。

  4. 管理往往非常粗暴,厂方用这种高压模式维持生产秩序

总体而言,第一类厂具有很多早期资本主义工厂的特点,通过尽可能延长工作时间的方式,加大剥削程度,通过罚款等方式在建立工厂秩序的同时,进一步占有劳动者的剩余价值。《劳动法》在这类厂形同虚设。内资和港澳台资本绝大多数都是这类厂,他们合计雇佣制造业工人 82.27%,也就是说,工人中的绝大部分集中在这类工厂。这类工厂工人流动性很大,普工往往一年能换个遍。矛盾也很尖锐,日常的冲突、突发的斗争,屡见不鲜。

从中长期看,这类工厂的斗争有两个可能的方向:第一,增加底薪,减少加班时间。第二,落实《劳动法》的各项规定,比如按法律规定缴纳社保和公积金。

第二类厂中的产业工人 - 垄断资本

这类工厂是垄断资本控制的工厂,资本体量大,具有一定的技术门槛,能够获取较高的收益,因此有能力提供更好的待遇。欧美日资本控制的厂,多是这种厂,部分国有企业也是这类厂。并不是说有了更高的收益,资方就会自愿提供更好的待遇。

特点

  1. 基本工资明显高于当地最低工资

    以汽配厂为例,欧美日汽配厂的工人五天八小时工资往往就能达到 5000 元,甚至更高。该类厂一般设置有工龄工资,即使入厂时基本工资不高,积累年资几年下来,基本工资一般也能在 3-4 千之间。该类厂的工人无需靠无休止的加班,就能完成劳动力再生产。因此他们有更多时间进行社交活动,并沉淀社会关系。

  2. 定会缴纳社保,多数也会缴纳公积金,并且很多厂会按法律标准缴纳,而不是按底薪缴纳

  3. 按法律规定给予员工法定福利

    即使是这类厂,也会有违法事项。比如,不按法律支付高温补贴,或者不按法律支付夜班津贴,等等。但是总体而言,违法行为比第一类厂少得多。

  4. 管理一般相对人性化,基层管理骂人的较少,厂方还会设置各种娱乐机构组织工人活动,试图营造一种大家庭的氛围,来缓和等及对立

总体而言,第二类厂已经脱离了早期资本主义的暴力和野蛮,他们尽可能把剥削的面貌掩盖在温和的管理之下。这类厂的流动性较小,很多工人工龄都在十年以上,老工人有自己的社会圈子,对工厂的方方面面都很熟悉

这类厂日常的矛盾不如第一类厂突出,他们往往会比较珍惜自己的工作,在当前的情况下轻易不出手。然而,一旦利益足够大,涉及面足够广,他们照样会团结起来争取。由于他们都是相交多年的工人,相互之间有信任,对厂里又熟悉,因此他们斗争的灵活性和韧性,比第一类厂更强。比如,这类厂的搬厂斗争,往往能持续数十天之久。

中长期看,由于流动性小,这类厂的工人能够沉淀出自己的社会关系,并逐步形成自发的经济斗争的团体。

(二)脑力无产者办事人员普通专业技术人员新兴服务业人员(金融信息房地产和商业)构成

1、办事人员

体制内的办事人员,即非领导岗位的各级公务人员,这部分人员不在本文叙述范围(我不好说)

体制外办事人员,如企业单位行政人员、打字员、电信营业员、电话客服等等

办事人员(第二类)不占有任何生产资料,通过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获取工资,完成劳动力再生产,他们是典型的脑力无产等及

他们主要在写字楼的办公室里工作,拿一台电脑就是劳动工具,平时写写文件,递材料。他们也有加班的时候,可能加班时长和厂里的体力无产者有的一比,乃至更久。办事人员的工资收入并不高,部分办事人员的工资收入比产业工人还低。

办事人员(第二类)可分成两大群体,第一种是工厂中的办事员,第二种是公司中的办事员。

以工厂办事员为例,分两种,一种是跟线文员,这类文员和普工没有区别; 另一种是我们这里讲的办事员,如行政人员、业务跟单人员。

第一类厂(内资港澳台)文员工资在 4-5 千,和普工的综合工资差不多。

第二类厂(欧美日等)文员工资在 6-8 千,高于多数普工。工厂文员加班较少,工作环境相对较好,厂方用各种方式把他们和普工区别开,比如管文员的叫做职员,普工叫做工人,再比如给文员和普工挂不同颜色的工牌等等。文员在日常工作中和普工接触不多,在当前的斗争中也不如普工勇敢、团结,但是从长远看,文员和普工的利益是一致的,在未来的变革中,他们势必走到一起。

2、普通专业技术人员和新兴服务业人员(金融信息房地产和商业)

普通专业技术人员 6683 万,主要集中在教育、医疗、经济、工程领域,如中小学老师、医院一般医生或者护士、非资深会计师、一般工程师或者技术员,等等。新兴服务业人员 2346 万,主要集中在金融、信息、房地产和商业领域。

  1. 这类人员不掌握生产资料,受雇于资本,靠出卖劳动力谋生,是典型的脑力无产者。这类脑力无产者工资多数比普工高,但是自身的开销也比普工大。

    一线城市该类脑力无产者税后工资基本都在万元以上,但是单单房租就需要花掉三四千(这还只能在远离中心区域的地方租个单间)

  2. 脑力无产者工作时间非常长

    很多公司执行 996 工作制,如果算上通勤时间,好些脑力无产者需要在早上八点前出发,晚上十点后才能到家。 996 就算福报了, 更多外包和小厂巴不得 007. 965 还算正常点

  3. 绝大多数脑力无产者加班没有加班费。

    职场中的脑力无产者有相当部分已经买房,他们被房产所束缚,每月要还固定的房贷,他们中部分人的小孩已经上学,为了让小孩能够考上好大学(不然就会阶层跌落),他们还要支付高昂的补习费,这些都构成了他们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费用。他们害怕丢失工作,被迫接受资本家开出的一切劳动条件。

    互联网行业尤其严重,近几年互联网从业人员过劳死的新闻屡见不鲜。95 后的脑力劳动者反抗意识更强一些,因为他们还没有被房贷、车贷以及小孩高昂的补课费束缚。

按买房的时间点,可以把这类脑力无产者分成两个部分。买房买得早的脑力无产者,他们的压力相对较小,对社会的抱怨也比较少,他们的意识更接近新兴小资产等纟及,明显更为保守。买房买得晚或者尚未买房的脑力无产者,他们的压力相对较大,他们对社会的抱怨更多,斗争性更强,他们的意识更接近无产等及。

目前脑力无产者的斗争分成两类:

一类是公司职员的个人抗争,以法律的途径索要加班费、离职补偿等等。

二类主要集中在部分城市中小学教师中,由于经济下滑等各种原因,部分城市中小学教师薪资待遇急速下降,有些城市承诺的事项不履行。受影响的教师团结起来,用各种方式争取自身的权益。

SK

按照这一分类, 我们是属于纯纯农民工这一阶段的(脑力无产者), 我们要(*Filter)

(*Filter)

# 娱乐篇

# 老式社区的去向

今年五月份,天涯社区关闭以后,还有人直播众筹,希望募集 300 万元让它复活,结果根本筹不到钱。

其实,就算筹到了,天涯也回不来,依赖少数核心用户的“专家社区”是救不活的,注定要衰亡。

我今天写这个话题,就是想告诉大家,最好不要做社区,包括论坛、粉丝群、问答网站等等,这些都不要做。它们的模式有先天不足。

这几年,一直有网友来问,周刊有没有读者群。我总是回答没有,原因就在这里。如果没有办法持续投入,最终都会变成闲聊群,那还不如不搞。

网络社区想要成功,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一直有源源不断的新成员加入,愿意留下来,顶替老成员的角色。这种人员更新的自动机制,除了高校 BBS,真是太难做到了。

# V+圈子

雨狸退了,今年 1 月看得出差不多已经到界限了。哪怕是这样的人,写出来的作品却如此打动人心。

确实,我需要做的就是保持这样的距离。之前太远了又太近了。

还剩下的,18 年的面孔还有几个呢。最后把他们用小号关注了吧。

但是其实我不喜欢再关注了. 因为这些音乐人总是在分享自己的生活, 我暂时不想让个人的推送被这类信息占满. 因此先靠着周刊度过一段时间罢.

# 2003-2021 的 ACG 历史

11.19

ACG 观察

从 17 年开始,却已经感受到了比较深的“漫展低龄化”。看到了很多初中甚至小学的小妹妹。并且主办方也看到了各种商机,相对前几年为爱发电的环境,有了更多铜臭味。

同年感觉熊猫微视也开始火了起来~

一个节点是 2017 年 12 月。光这一个月的漫展(算上线下聚会的话),按自己计算就一共有 12 个。

或许有些人觉得不太是初心了,又或许觉得大了还喜欢那些有点丢人,再或者有了其他兴趣爱好,并且会转变~特别 coser 的话,感觉大多人也都会一段时间后退圈。
cosplay 的话,最开始日漫是最流行的,后来的话国漫和古风也开始发力。差不多也是 17 年开始吧,感觉很多人开始喜欢古风。也开始比较流行嘉宾签售,也是更多人可以作为职业 coser,以及漫展主办方恰钱有利可图的证明吧。

“古拉狗事件”(指一群素质极低的人入驻贴吧捣乱,和目前孙笑川吧部分人类似)之后,玩儿贴吧的也变少了。与此同时,感觉 coser 也变了~大家更倾向于只收拍的很好看的返图,而不收比如手机那种返图或者拍的不好看的了。最早大家是哪怕拍的不好,也都收还很感谢那样的~同期在喵特上返图的人变多了。一段时间内,喵特成为了最多人用的二次元漫展交流软件。

不过二次元确实一般还是玩儿 qq,只是 20 年以后自己空间没啥人点赞了~

差不多 19 年开始,上海陪玩俱乐部模式开始流行,加上陪玩业和直播业影响。女仆店开始“陪玩化”,基本上都是二次元陪玩不收费的被淘汰,走向助教的模式了。

2020 也是一个新的节点。在同年开始,成都开的所有新开的女仆店都是陪玩收费的制度了,并且大多会被命名为“助教”。自己其实很长一段时间不太能够适应,感觉找不到最初的感觉了。不过还是作为“探险家”进行着记录。

感觉除了直播(漫展直播)以外,感觉拍短视频的人也开始变多。去漫展的人,相对而言也有一些鱼龙混杂了。当然也有真心喜欢二次元,喜欢动漫的。但想恰钱的人也在变多。当然其它行业而言,也都是这样吧。似乎一定会被商业化和资本注入。

2021 年也毕业工作了嘛,于是我想,究竟有没有可能,把喜欢变成职业呢。就像“请问您今天要来点兔子吗”或者“会长是女仆大人”那样,亦或者是自己走访的日本宫崎那家童话物语那样。有所保留本质的同时,也能顺应时代。

作为遵守本心的人,似乎不适合和任何人做生意。我,也没什么大的本事。还不如就偶尔去玩,接受一下采访,或者写写文章什么的。

比较遗憾的是,熊猫微视消失了~二次元媒体只余 co 视一家。

2022 同年下半年开始,“cos 委托”开始冒头。最早能搜到相关词条,大概是在 2021 年。但可能 2022 年下半年开始,才开始被更多广为人知。

2023 半次元停止运营了,喵特没什么人用了,只有 b 站周边购一个票务选择了。

虽是不错,可是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现在的主题餐厅,主题咖啡厅,和最早是完全两个概念了!现在有的是资本的注入,比较像日本那样,却少了很多人情味。而最早,是为爱发电的人还原,实现自己的想法而开的。在资本之下,为爱发电的人越来越少了,也不得不面对现实 可能是大的趋向吧。。。

然后,我其实想说一个,很少有人提过的话题。

我也不把话说的很明确。可不知晓大家是否清楚,在外网其实有人会找一片栖息地,说着很少能去表达,被接受的一些事。日本人也是如此,推特上大号说官方话,玩游戏单独会开号,小号才是畅所欲言。

也很少有人能够共感像是抑郁症或者自己伤害自己的人吧。更多的是指责或排挤。

“非要刀子插在身上才会感到疼吗,说着风凉话把麻木当成熟的人渣 ”

有时候,只要将个人行为上升到和爱国绑在一起,无论是人身攻击,欺软怕硬还是寻衅滋事还是什么都“自有道理”。不了解事情全貌的情况下,至高点目光或者人云亦云的变相加害倾向。而受害者被伤害后摇身一变,有时却又成了加害者。

还是幻想的精神世界比较美好。

“现实和幻想”

当然委托也不只是恋爱,有时候可能只是人需要陪伴叭,我就是很孤单的人。

–越是浪漫越容易对现实失望。“戒断反应”,悲伤心绪。 确实自己也是寄托于虚拟的人。

在虚拟与现实的切换中,也像这个时代的“包法利夫人综合征”。

SK

评价是, 看了这些之后还是感觉没有实感, 唯一的记忆就是小学 3 年级开始的冲浪生活, 偶尔在 4399 和 7K7K 之外瞥见的网页. 可惜啊, 当时如果能多一点探索之心, 也许我就能更快开始我们的道路了

但是, 2017 以来的故事对于我而言太在意了, 我沉浸在自己的小圈子里, 完全不知道外面的事情呢. 直到 2020 我才开始正式的探索, 在 2022 达到结尾. 2023-2024 我看来是收缩期, 需要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以及长久的兴趣领域啊.

# 剖析"男娘文化"

男娘文化的盛行是什么的结果

因果倒置; 男娘热度是严重性焦虑的结果而不是原因; 与之对应的还有青年女性流行的赛博女同文化;

两者本质上都是一样的。

赛里斯本来就是一个观念保守的半现代化区域,在经济增速神话破灭,意识形态右转之后更是雪上加霜。

中国男女矛盾、男性性焦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社交隔离,互相陌生;

好吧,你们既然都体面不想说,那就让我来挑明吧: 男娘文化说白了就是 “我想要一个可以满足性需求的同性角色,因为我不会和异性交往”;

同样的道理,很多男娘幻想都是在兄弟和群友身上的,因为你只有在和他们交往的时候才感到放松和愉悦,真正的异性只会让你感到压力和拘束。

根本原因在于,大量的中国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过的其实是一种半禁欲的修道士生活。

整个社会从家长到学校,都对青少年的男女关系严防死守。

在两性特征发育,本该形成两性观念的年纪,世界的另一半(异性)却成了熟悉的陌生人。

无法否认的是,男女在认知世界的过程中确实存在差异,在大幅度减少两者交流之后,这种差异无疑越来越大。

所以你在中国社会经常会见到一种吊诡的情况,青少年娃娃从初中开始就被告知要严防早恋,到了大学才算摸索进入恋爱的新手村,参加工作后却又恨不得被要求马上结婚。

同样的,这种性压抑给中国二次元文化提供了旺盛的土壤,中国青少年是天然的二次元文化的受众,尤其是那群最为压抑的男性理工科群体。

二次元文化说白了是就是一种性焦虑的补偿,但这种“精神自慰品”塑造出的完美男友、女友形象,实际上加重了两性之间的误解。

假如我们做一个定性分析,把下降的结婚率和生育率作为两性关系的一种反映,将男女矛盾和文化形象作为另一个变量;我们就会发现,随着两性关系的恶化,男女矛盾在加重,而男女文化形象也变得失真,而男娘文化,就是这种失真的产物。

SK

对于这个话题, 呃(*Filter)

# 幸存者偏差 of 社交平台

论应届生工资多少?

–这种问题你得倒着看。特别是无赞那些,才是人在农村,刚下拖拉机

–你这个怎么说呢,就是典型的幸存者效应,你有没有想过,只有月薪两万的才发文章呢

牛客只有大佬, 鼠鼠只能去贴吧

SK

是啊, 像我这样完全没有能拿的出手的家伙, 简历甚至自己都看不下去了, 害得来这里准备知识仓库和填充内容来充实简历啊.

但是, 贴吧也找不到几个像样的家伙啊…到底要去那里呢? 哦, 还有招聘平台!

# 文化篇

# 北大的记忆 - 全文抄录

北大往事

如果你问一个孩子高中是怎样过的,八成会得到比较类似的结果,老老实实学习,刷题,高考,搏一个好大学。如果你问一个孩子大学是怎么度过的,八成会得到一个五花八门的答案。大多数人都会逃课,但自己努力选到的课恐怕不舍得逃。有人拼 GPA,有人拼实习;有人找导师,有人谈朋友;有人泡自习室,有人泡图书馆,更多泡网吧和宿舍。每个人刚来到大学,都像是从高考这个巨大的国家机器中生产的规范品,而突然发现,大学并不是要继续修剪你,反而给了无限的自由,于是一个个像野草一样疯长,各自长成自己想象中的样子。

我是通过 99 年高中物理竞赛保送进入了北大。竞赛的过程付出了我极大的心力,可是毕竟不需要对目标迷茫,不问为什么学只问怎么学好,这是我们孩子最熟悉的方法。于是一路竟然得到全国一等奖。只是在竞赛闭幕式上,各个大学来宣传招生的时候,才发现虽然手里有无数的选择权,却不知道选什么了。清华大学是倒数第二个上台的,强力介绍了自己的工科尤其是电子工程,北大最后上台,推荐了自己的物理专业。我身边的高中物理老师问我想去哪里,我确实是完全没有头绪,只因为北大是最后一个介绍者,于是顺嘴说了北大物理,老师一副了然理解的样子,说对,我觉得你就适合北大物理,于是我也就觉得自己果然合适,这么大的事,就这么两句话随便决定下来了。

# 栖所

北大的本科生住宿是出名的艰苦,记得刚入校某一次讲话中,一位系里的领导有点得意的讲,我们的人均宿舍面积是全北京市大学里面倒数的,但是相信大家来也不是为了优秀的住宿环境。我们的宿舍是老楼,紧挨着南边的海淀路,从南门进入大学校园,左转走不远就到。楼体清灰斑驳,依稀记得长有些北方常见的爬墙虎。内部没什么光洁的瓷砖,全是清素的水泥,走廊里永远昏暗,头顶上永远挂满了洗过的衣服,把暗淡的灯光挡住八成。走廊尽头是一间洗漱间和一间公共厕所。洗漱间就一个大水泥台子,两排水龙头,卫生间就一排蹲坑. 每天 11 点熄灯后,这里是最热闹的地方,聚满了洗漱聊天和学习背单词的人。走廊两侧是各个宿舍小房间,十平米不到的长方形盒子,塞进来六张床,六付桌椅家具,如果人都在屋里,那确实是满满当当,进出都要腾挪。衣柜这种奢侈品是没有的,每个人都在床下塞一个大箱子,里面叠好自己的所有家当。

刚来到宿舍,什么生活必须品都不全,少不了去学校商店里买齐。路过最大的学一食堂不远,就是一个校办商店,依旧像九十年代百货商场的样子,柜员阿姨带着围袖站在玻璃柜台后面。

东西买好,大概问清了食堂和教室的方向,这才算心中惴惴的安顿下来。

刚刚接触宿舍生活无疑是拘谨的。这是第一次毫无私人空间的和几个陌生人被塞在一起同吃同住,好像雏鸟从熟悉的巢里被拿出来,扔到另一个陌生的巢中。当然,大家都是同龄人,虽然兴趣各异,但大致都是活泼健康的,不管有没有选择,大家都走入了彼此的世界,不管喜不喜欢,都要接受彼此不同的交往方式。在接受无数新信息之外,我们还要经历一次最深刻的社会化经历:随时活在别人的视线中。这是很痛苦的,久而久之,大家都用帘子把自己的床围起来,退守在自己最后的角落里。床上桌,床上灯,床上风扇,慢慢变成标配,大家形成一种共识,如果想说话,那么坐在座位上,比如吃饭的时候一起看看电影,说说笑笑,如果不想被打扰,就盘坐回床上,这就从社交中暂时退场。

夏天的夜里是最难熬的,没有电,自己的小风扇也没用了,每天半夜都在汗水里被泡醒,然后到卫生间冲一个凉水澡,也许能睡半个小时,之后再醒,循环往复。

好在到后两年,很多不堪忍受又家境殷实的同学会到外面去租房子,一般宿舍就住不满了,剩下的人可以多喘口气。

我没什么清理衣物的能力,就索性以泡代洗。姑姑每次来都把我一大盆泡着的衣服彻底漂洗一遍,水一桶桶从灰变清,我就又能干净一个月。后来有几次我有事进了女生楼,发现整个楼都是香的,也许是洗衣粉或者化妆品的味道,从走廊到室内,芬芳一路。我们系传说有一个精神不大正常的男生,有一次穿着内裤走进了女生宿舍,被保安拦住。老师找他谈话,痛心疾首的说,你怎么能穿内裤进女生宿舍呢?他一瞪眼说,那不能穿呐?此处带东北口音。我听完一笑之后,也怀疑他是被香气勾引进去的吧。

姑姑在北京教课,全家早就安在这里。2000 年在望京分了房子,那时候望京还是一片荒地,交通不便,我从宿舍来一次要两个多小时,但是她会给我腾一个安静的小房间,做几顿爽口的饭菜,我很感念姑姑对我的照顾,更重要的是,她仿佛和我是同一个时代的人,聊聊感情和生活,亲近的很。

大部分课在理科教学楼上,那里相对较新,也有空调,但是晚上很早就会赶人。图书馆很有名,可惜我并没有学会怎么使用它:每次从书架上随机抽几本有缘份的朋友,似乎没什么效率,而那个复杂的检索系统,又不是我这个小镇做题家所掌握的。有时候老师推荐几本书,但总是被借光的。如果你去上自习,就永远找不到空位,永远有一杯水,一堆书或者一个睡觉的大哥在占位。到最后,图书馆变成一个为去而去的地方,类似现在的打卡,形式大于内容。至于为什么去,我不知道,我也不知道那睡觉的大哥知不知道。

我经常去的地方是三教,老旧,自由,每天后半夜三四点钟才赶人。虽然没空调,没干净的厕所,但是每天坐在一群全国最聪明的脑袋中间冥思苦想,每一颗脑袋都仿佛冒出热气来,这种感觉很有活力。老木头桌面上刻满了乱七八糟的留言,学习的,爱情的,性的,诅咒发誓的,厕所的木头门上所刻的则更漏骨。晚上大部分教室在自习,有时候会突然进来一个人在黑板上写,几点到几点有某某讲座,大部分人于是起来咒骂着收拾书包。有时候我懒得挪屁股,就索性坐着听讲座。就这样听到了雷军讲什么是财富自由,也听到了俞敏洪讲被打劫和刷电线杆的经历。每当后半夜从三教里疲惫的走出来,漫天繁星,万籁俱寂,心中就又有些得意,不是因为真的多爱学习,而是学习实在是不多的和过去相似的又能延续到大学的活动之一,在三教熬夜让我好像摸到了过去的熟悉。更何况回到宿舍也会看到几个人就着走廊的破灯在读书。

# 有情

不问理由,没有原因,从生活了十几年的城市和学校被彻底的移栽到一个陌生的环境,虽然号称是中国最好的大学,可是心里的一面却总是喊着我要回去。但凡与过去的联系,同学们书信,家乡的消息,过去的习题集,熟悉的音乐,总是存放在心里宝贵柔软的一面,总觉的有一日回去了,这些东西照旧打开,生活就会恢复成以前的样子。然而毕竟逝去了。

大学的第一个学期,总是和高中同学有打不完的电话。长途电话要从一张卡拨到另一张卡,一张市内,一张转长途,加起来好像也要几毛钱一分钟,并不便宜,两张卡打两次也就消耗了,可是楼下小广场的一排黄色电话厅却往往都是满员,那是挤不上屋里电话或者想说些亲密的话的人。每天晚上熄灯前后,走廊里几乎挤满了煲电话粥的人。各种方言,声调,此起彼伏,往往一直喧嚣到午夜。有爱情的恣意炫耀爱情,没爱情的努力挖掘友情,最不济的也有亲情。我们一屋子都没出息,没有明面上的女朋友,但是有一个同学每次跟家里打电话都温言温语,甜甜蜜蜜,跟老爸的聊天聊的好像在初恋,我们觉得好玩,但现在想想却也难得。

大部分人就算没有女朋友,高中也总有个暧昧的对象,距离之下,过去的种种都变作求不得的好,于是生出那么多“假如当初”的情愫和想象。再加上平时男生之间的八卦和吹牛,于是有意无意把故事往做实里说,蒙上一层原来如此的物哀。如果还没有电话联系,那么可以写信啊,小小一张纸大可缓缓经营,把那说过的和想说却没说过的缓缓道来,每天路过门房,看一眼信件成了心里最大的安慰。若是收到了期望中的回信就面露暖流,中午吃饭都会因看信更香些。有些信,写着写着变成电话,有些电话变成电话煲,有些联系建了又断, 年复一年,这些终归变成想要回到过去的枉然,慢慢的遗忘了。

可是那时候还没有遗忘。第一个寒假,学校统计回家的人数,给学生准备了车票。虽然是绿皮车,但是毕竟在一票难求的春节,我坐了九个小时回到济南,又折腾了一两个小时公交,狼狈的回到家,终于喘了口气。接着就是马不停蹄的见面,安排,半年不见的同学仿佛只是放了一个大假,这才是真正的同学。这里有死党,玩伴,暧昧的对象,这里大家都那么合拍,又不会近的需要忍受彼此的鼾声。

在几乎天天满满的安排和掰着指头过日子恋恋不舍中,大家终归还是要回去。可是回去做什么呢。对于我这样的小镇做题家来说,应该就是自己最熟悉的,学习了吧。

# 学业

其实我不觉得对于为什么要学习,我们的学校教育给出过一个答案。高中大家都有一个目标,只是为什么要冲那道独木桥,没人认真想过。大学突然变成了许许多多个目标,寻找目标本身成为了最大的目标,但讽刺的是,这最需要教导的一步,我们是盲目的,教育是缺席的。大学招生的老师,还有几位代课老师,跟我们说起出路,都很实际:物理系三分之一的人出国,三分之一的人读研,还有三分之一就业。好像从高考这个大机器出来,我的未来就是分成三个小机器,分别制造着不同的结果,可是这不是我想要的答案,为什么出国?出去干什么?为什么读研?读什么?我真有这么喜欢某件事以至于如此笃定的贡献一生吗?还是又作为下一个阶段的敲门砖?只是人生中的下一个转折之前的关口?没人告诉我答案,我也一时想不明白。就算你问一个笃定要出国的同学,他的答案恐怕也不同,我知道一个同学的目标是到华尔街靠心算当交易员。还有个同学来的第一天目标就是去清华学建筑。他去清华找老师咨询的结果就是清华建筑系有史以来没有外专业的人考上,然而他竟四年后做了第一个从物理系考入清华建筑的人。我还听说以前有个人致力于交谊舞,毕业以后全职去搞这个了。我羡慕这些人的笃定,就像我说的,只要找到个方向,这些聪明人总能折腾点什么出来,但难的是那个方向。

老师们说,前两年抓好绩点总是没有错的,如果要出国必须 GPA3.5 以上。于是所有主课成绩 90 以上成为或多或少每个人的目标。所谓的学霸或学渣,也靠绩点区别。

说起来这好像不过是高中刷题套路的延续,但实际上完全不是这样。大学一个学年的一门课里面就也许压缩进了不少于高中三年的内容量,在高中可以慢慢揉碎了再搭建起来的知识体系,在大学短短一年中根本来不及理解深入,只能囫囵吞枣。像四大力学,每一个都需要用新的数学工具去阐述新的理论图景,理想中的情况是,既有物理直观想象,又有熟练的数学解析,现实的情况是,数学工具不熟,(那是另一门主课),物理公式看个含糊,图景更谈不上。学习陷入一种鹦鹉学舌式的碎片化刷题。大一一年,我在入门的尝试中碰的鼻青脸肿,绩点也不过在二三十名,大二一年,我索性放弃建立全面理解的企图,就安心考试,不求甚解,反而刷到年级第七,连班主任都给家里手写一封祝贺信,只是我心里没有一点欣喜,因为我知道我只是学到了一点考试窍门,真才实学一点都没得到。

还要吐槽一下我们的教材,那就是不会好好说话,没打谱让人读懂。如果是翻译的,又要加一层语言障碍。汉语之与学术,本就缺乏精确直接的表达,又多一层名词对照的障碍,且极看翻译者的水平。多年后,我用上了油管,又七七八八爬过语言关,才发现其实本不应该这样辛苦,有些道理可以讲的很清楚且优美,可惜,二十年前的我不懂这些。

按理说,北大是全国最好的大学,这里的物理系应该提供最优质的教育给最聪明的人才,让更多年轻人学的更轻松,更享受。遗憾的是,我没有从它的教育设计中感受到这一点。在入门的时候,我们大多数人的数学基础,英语基础和计算机能力都太差了,高等数学并没有成为习惯工具,而是停留在一种反直觉的存在阶段,这让很多物理的课程束手束脚。英语的高考应试水平对于支持大学学习完全不够用,任何一篇原版教程都几乎无力自学,更不要说看论文。计算机课程又设计的太基础晦涩,它应该完成的使命是建一个房子,我们课程教的是烧砖,而我们只会用它看电影和打游戏。

这就是小镇孩子走到北大物理系真正的无奈,虽然闯过了千军万马的独木桥,却发现之后这些本事变成了屠龙技,而真正欠缺的,那些别人也许早就习惯的工具,数学,英语,计算机,却像一张白纸,没人教,没机会学,真到用时,也不会有人等你。

很多人继续慢慢走下来,也许五年十年之后,读了研读了博,这些终归都不再是问题,但是也有人就慢慢换了心,外面的花花世界不等人,为什么不去做点更好玩的?我最羡慕的还是那些天纵英才,他们的基础好到你拼命苦学,也不过是到他们开始前的水平,而他们开始努力的时候,你坐在他们旁边几乎能感觉到静电刺激皮肤。那些工具的障碍,数学,英语,计算机,早在他们之前的阅历中就被不自觉地征服了,又或者智力太出色,被强行征服了。我们一个年级一百多人,可以说汇聚了当年最优秀的全国人才,给我这种感觉的,也不过一二人。他们让人绝望,觉得这条路走下去真的有意义吗?他们才是学术真正需要的人才吧,我再努力也只能沦为分母之一了吧。然而又不甘心,难道教育和学校本身不能做到更好一些吗?难道不可以让更多平庸的学生享受到科学开悟的美感?难道就不能少一点人变成时代车轮的润滑剂,多一点人保持做当年那个看星星的孩子?毕竟,我也是当年那个看向星空的孩子。毕竟,多年以后回过头来看,不是只有智商 160 才能取得成就,很多普通的聪明人持之以恒也可以有大成。

如果有万一的可能,高中到大学之间的课程可以更合理的设计,帮更多孩子走进屋里去,有多好啊。在北大物理系,是我在屋门口徘徊最久的一次。

其实除开这些遗憾,我倒是有幸接触几位人格魅力如温玉暖风的教授。想一想如果不是在这里,我将无法从他们的谈吐,见识和情怀中多一层对世界的理解,那倒真会是巨大的遗憾了。其中一位是舒幼生老师,他很自谦,总说自己是个教书匠,不带科研,但是他讲的基础课总是最让我津津入迷。记得在第一学期末,主要课程讲完了,他就在黑板上写下麦克斯韦方程组,然后加上假设光速不变和对称性原理,居然一步步导出了狭义相对论的结果。就好像翻戏法一样。北大有名的教授不少,但是把教课这么当回事,这么宠着学生的老师,确实不多。

我最大的遗憾是嘴笨,有几次私下跟舒老师交流的时间,都不会主动开口问什么。舒老师说我孤高,也确实评价的精准。但是心里对老师的敬仰从没改变过。

另一位让人印象深刻的是潘文石老师。他常年在野外工作,难得回北京一次,公开课都是一票难求。巨大的礼教阶梯教室人塞的满满的,很多人只能站在过道里。虽然他讲的是保护大熊猫和白头叶猴的故事,但其实他讲的是他的人生,和他对自然与人类关系的思考。记得他有一次饱含感情的说,那些濒危的动物很苦,很难,可是你去看看那些当地的老百姓,他们也是真的苦啊,不靠自然他们怎么活下去啊,难道为了保护动物他们就要饿死吗?我从没想到一个为保护动物奔走一生的人说这些话,但是又无比自然,让我感动不已。多年以后看视频平台上对潘老师的访谈,音容依旧。

还有一位老师,总是在晚上一个小教室里教授伊斯兰文化历史课,不温不火,娓娓道来,他也为我打开了一扇窗。

说到底,老师爱说人话,把教课当一回事,拿出真心来,学生就爱戴老师,这一点从来没变过。

# 社团

开学后很快,就是社团招新的日子。人们说来到北大,不参加社团就像白来一趟。这里号称百团,前三者爱心山鹰自行车,都是几千人的大社,据说全球有名的大山已经被山鹰摘取的七七八八了,每年还都有勇士牺牲在雪线上。我没有如此闪光的兴趣点,又不喜欢热情外向的纯社交,于是找到了宅男宅女们的精神洞窟,漫画社,元火。第一次去时怕人不收,还带了些自己高中和平时画的短篇,其实人家是收看漫画的,会不会画完全不在考察范围。而且我对于会画两笔的自以为是更是完全不值一提。

不说这些,社团其实是太好混了,只要出现,刷脸,陪人聊天,吃饭,看电影,一两年之后也能成为所谓的元老。面对新人的妹子也能大言不惭的指点两句。有活动时就会有人拉你,论坛上就会有你一号人,谁和谁吵起来了,谁和谁成一对了,这些事仿佛就跟你变得有关起来。因为实实在在看到了好处(主要是和女生接触的机会),我有两个物理系的男同学又在我的影响下加入了社团。

一开始主要是做隐形人,瞪着个眼睛东看西看,很多动画电影是借了元火放映的机会才第一次看到,不得不说北大孩子们的见识都太高了,什么吸血鬼猎人 D,浪客剑心追忆篇,大友克洋,押井守,那些平均 9 分以上的东西,对于一个孤陋寡闻的小镇男孩来说,就是精神的重击不能停。

而且社团里认识异性太容易了,只要本身长得不差,或者至少是收拾的干净些,就总有那有意无意的邂逅交集。在大学里,学多少东西是一方面,谈一场恋爱才是必须的。我们很多一路考上来的感情小白一度对这个题都绝望了,现在,我满心满足的摸着身边儿子的胖屁股,衷心希望他假如将来需要,也能用上这个捷径。

社团里有趣的人也多,有一位才女,我们叫她地瓜,编剧文采飞扬,曾为社团编导舞台剧一部,名曰叹息的墙壁,十几个社员 cosplay 成各自角色来表演际会因缘,当年在各个高校的动漫节上巡演经年,衣服都是自己寻门路去订制,真是辛苦且快乐。演出之后少不得聚餐和跑团。聚餐经常去鸡翅,西门鸡翅实在是太有名了,现在还在经营,名气更胜过去,不知老板为子孙挣下了几套房子。有趣的是那时候说到有个新开张的火锅店,服务感人,据说还会表演甩面条,那家店叫海底捞。跑团也就是二十年前的剧本杀,只是骰子棋子剧本一无所有,只有酒,几个人就围坐在静园草坪上,靠脑子和嘴做显卡,一玩一夜。玩的时候既有剧情中的身份,又有现实中的身份,谁是谁的舔狗,谁是谁的备胎,谁和谁是情敌,谁和谁在撕逼,机锋往来,暗潮涌动,非常复杂烧脑。

# 选择

在大学,人人备考托福 GRE,几乎成了必修课。不单是北京,全国的大学生都要来到北京的新东方,交一笔不菲的培训费,或者说朝圣费。仿佛不如此,大学就不完整。我曾经怀揣着高中十几个同学的数万块巨款,站在几百米长的队伍里去给俞敏洪交份子钱。据说俞敏洪都是用麻袋给老师发工资,应该是这样。罗永浩那时候挺火的,学生们都去听段子,我也听了一次。

暑期班大部分人是耍着玩过去了,也不指望真的考多好。但奇怪的是我参加考试以后,分数竟然遗失了,再也没有寄过来,所以究竟也不知道 gre 通过没有。我在大学背单词花的功夫,大概超过了任何一门主课,砖头厚的书也啃了四五本,绝不是停留在 Abandon 那一页。我觉得倒是没有浪费,语言这一关是绕不过去的,或早或晚,总要过这个关口。它可以多给人看世界的一个窗口,感受和表达的多了,你活的也就比别人多。现在孩子语言学习环境真是太好了。遗憾的是,他们享受的开放和自由,反倒比我儿时少。

另外在大学时常做点插图的兼职,那时候给书画插图,一张一百块,有时候来接头的就是作者妹子,看起来还是低两届的学妹,就坐在学三吃着炸鸡腿把稿费付了。积少成多,一两年也有几千块补贴。钱不多,但是有一种实实在在劳动和回报的快乐。在南门外有一个加州牛肉面馆,北大的学生都喜欢去彻夜自习。我也不能免俗,每天晚上去,清早回,点一杯冰咖啡,背两页单词,画两张画,一边是茫茫的前途,一边是眼前的蜜露,一边苦,一边甜,就像这杯咖啡。

那时候有两套图书杂志,一套是科幻世界,一套是幻想,都对我影响巨大,这是第一次接触世界级的插画和科幻文化,面对想象的世界,心中向往无以言喻,就如同飞蛾向往灯光。

一旦要走出象牙塔,接触些社会上的人和事,比如去出版社见客户,一种强烈的身份撕裂感就出现了。一方面,北大的学生自视都是比较高的,至少门槛在这里。另一方面,社会上认可的是财力和地位,学生可以说一无所有,对于社会人,我的心里可以说是很矛盾,瞧不起又攀不上。大四是我曾跟女朋友,现在的老婆讲,毕业了,能找一份喜欢的工作,挣四五千块,就足够我们生活了。那时候的我对于经济,金钱一点概念都没有。现在看来真是有点错位,可是,错位的是我还是这个社会呢。为什么一个人不能既平凡又高贵?既贫穷又快乐?如果社会容不下这样的快乐,那还是一个好的世界吗。

当然,金钱的力量就算在校园里面也感受的到,同学家境有不同,毕竟有那来游戏人间的,见多识广,谈吐不俗,鲜衣怒马。我本能的感觉到阶级的不同,虽然谈不上羡慕,但毕竟人家不会缺女生。

做出转专业的决定和做出进入物理系的决定同样重大,但这一次我想了几年,绕了个大弯。第一,在投入艺术的时候我能体会到一种忘却时间的快乐,而大学几年艰苦的学习无法给我这种快乐。无法说服自己投身到科研的生涯中,用一生去证明自己能做这件事。第二,我见识到了真正适合科研的人才是什么样子,心无旁骛又天纵英才,全心全意我都不可能比得过,更何况三心二意。既然做不到最好,索性放弃。而在艺术一途,我还是个门外汉,起点太低了,尚且不知道自己的极限在哪里。第三,我的感情关系刚刚开始,和女朋友好的像一个人,实在舍不得跑到地球的另一边去做牛郎织女。第四,如果仅仅为了敲门砖和一张绿卡继续读下去,那么下一个决定在哪里?在什么时候做?

有个济南的艺术老师说我这个决定可惜了。我当时是无怨无悔,但经过很多年终于了解了他的意思。抛开兴趣和主观感受,确实是可惜了。在物理这条路上,至少我已经走在康庄大道上,只要按部就班走下去,资源,名声,都是可以排在这一行中的前列的。不用说一定要出国,就算躺平保送个研究生,将来也是在中科院的研究所下。而艺术,不要说我还没有入门,就算入门了,也未必有潜力,就算有潜力也未必有机会成就。这是废掉一个十年练成的满级大号,重开一个小号。就算重练出来,又如何?三十年后往回看,是做个清苦的科研狗好,还是做一个蝇营狗苟的社畜好?这也难说的很。只是年轻人,除此一身别无长物,年轻本身就具备无限的可能性。所以轻身锐意,重来就重来吧。

最近看老电视剧过把瘾,里面王志文饰演的角色也是在单位文职里书生意气,但他走向社会后的志向居然是做一位司机,学得一技之长。估计那时别人看我,和看这个角色差不多。

虽然我不后悔这些选择,之后十几年也确实过的很满足,不过当时的决定有主观也有客观原因。我希望我的孩子假如将来要做类似的选择时,能从心所愿,充满安全感,不用背着太大的经济压力。不管想做什么,都能全心全意的去追求。人只有脱离开温饱和安全的压力,才能去追求下一个层次的满足。

至于北大,我在里面兜了一个大圈。它的光环虽然是虚幻的,却从不消退。我在这里依着学术的门框窥视过,怀着迷茫思考过,努力过,享受过也爱和被爱过。我不后悔这段往事。

太真实了…大佬好文笔

你说的是哪个北大? 哦是 Peking University? 不好意思打扰了. 我也是"北大"的 : )

# 碎片化言论四则

1、

真是难以置信,我们距离第一款智能手机发布,只有区区 15 年,而现在已经到了这样的阶段:新发布的智能手机,已经没有太大的改进,增加的都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创新”。

Hacker News 读者

2、

当你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遇到的问题就会非常具体,很可能只有少数人遇到过。再想进一步前进,互联网也不是很有用,只能靠自己摸索、应用、实验和协作。这些都相当慢,这就是为什么专家再要提升自己,往往要花费数年时间。

《像旅行者一样学习》

3、

TMT 指的是科技(Technology)、媒体(Media)和电信(Telecom)这三个产业。它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边际成本非常低,增加一个新用户,几乎不带来额外的成本。

正是由于这个经济共性,这三个产业逐渐融合发展在一起是毫不奇怪的。

《TMT 为何存在?》

4、

遥远的事物总是对我有一种永恒的吸引。(I am tormented with an everlasting itch for things remote.)

《白鲸》,美国经典小说

# 一起流浪

Link

流浪的日子也许会有厌倦无聊,必须给自己找到生存的意义,不妨这样吧。先试着坐遍城市的每一条公交线路。腻了,攒够钱,再一路换乘公交,到另一个城市流浪。

按照人文主义者观点,知识=体验 × 敏感性;人活着首先要尊重自己的感觉,活在当下,体验生命的过程。在流浪的过程中,如果你够敏感,可以一个观察者的身份尝尽世态炎凉,人生百味。叔本华曾经说过:人生就是一团欲望,欲望得不到满足就痛苦,欲望得到满足就无聊,人生就像钟摆一样在痛苦与无聊之间摇摆,而人生最后的结局又是死亡,所以说人生根本就没有意义

如果让我说哪种类型的人是这个时代过的最舒服的,我觉得大概是天生智力有些缺陷(没有半点歧视的意思,相反我其实很羡慕这种),但身体健康的人吧。

毕竟,这个社会的困惑与压力,本质上都是欲望引起的,或来自攀比,或来自对旁人眼光的在意。但我认为上述所说的人,大概也感受不到这些自我世界之外的牵绊吧,毕竟这个社会,还是可以保证他们基本的温饱的,并且他们内心的澄澈与认知的限制,也能屏蔽外界的烦恼。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天生的无我境界,真的羡慕。

–也许不能完全认同, 但是确实有其存在的理由

(*Filter)


Licensed under CC BY-NC-SA 4.0
最后更新于 2024-04-29 19:28 CST
本博客已稳定运行
发表了14篇文章 · 总计180.21k字
Powered by Blood, Sweat, and Tears
使用 Hugo 构建 主题 StackJimmy 设计